好法官:以法为尺,以心为秤,执掌正义的“人间天平” 我说的对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6:05 1

摘要:法庭之上,法槌落下的瞬间,关乎个体的命运沉浮、权益归属,更牵动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好法官从来不是简单的“法条复读机”,而是手握法律标尺、怀揣悲悯之心,在情与法、理与据之间寻得平衡的正义守护者。他们既要深谙法理的严谨,又要洞悉人心的复杂;既要坚守程序的公正,又要传

原创作者:刘清杰

2025年10月29日

法庭之上,法槌落下的瞬间,关乎个体的命运沉浮、权益归属,更牵动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好法官从来不是简单的“法条复读机”,而是手握法律标尺、怀揣悲悯之心,在情与法、理与据之间寻得平衡的正义守护者。他们既要深谙法理的严谨,又要洞悉人心的复杂;既要坚守程序的公正,又要传递司法的温度。成为一名好法官,需跨过三重境界、修炼四项内功,在日复一日的审判实践中,让法治信仰扎根人心。

第一重境界:精研法理,筑牢正义的“专业根基”

法律是法官的“看家本领”,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难以支撑公正审判。好法官首先是“法律通”,既要对法条烂熟于心,更要吃透立法精神、领悟法律原则,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某基层法院曾审理一起新型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原告通过某平台下单“代运营服务”,约定三个月内提升店铺销量,结果不仅未达标,店铺还因违规操作被平台处罚。被告以“市场风险不可控”为由拒绝退款,双方各执一词。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套用《民法典》中“合同违约”的一般性规定,而是深入研究网络服务合同的特殊性、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管规则,结合平台规则与行业惯例,最终认定被告未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和“如实告知义务”,判决其返还服务费并赔偿部分损失。判决书中,法官详细阐释了“新型合同中义务边界的认定标准”,既依法支持了原告的合法诉求,又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

好法官的专业,不止于“会判案”,更在于“能判准案”。他们会跟踪最新的法律法规修订、司法解释出台,研究典型案例、疑难杂症,甚至跨界学习金融、科技、医疗等专业知识——面对区块链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医疗损害赔偿等复杂案件,只有让自己的专业视野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证据和诉求中,精准找到法律依据,作出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裁判。

第二重境界:坚守公正,握紧天平的“中立标尺”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也是好法官的立身之本。法官手中的法槌,一头连着国家法治,一头连着百姓期盼,容不得半点偏私与懈怠。好法官必须摒弃个人好恶、人情干扰、权力干预,始终保持“居中裁判”的立场,让每一方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曾有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是法官的远房亲戚,被告是当地一名小微企业主。亲戚找到法官“打招呼”,希望能“关照一下”,还暗示可以提供“便利”;被告则担心法官偏袒,一度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要“上访维权”。面对这种情况,法官首先明确拒绝了亲戚的不当请求,随后依法申请了回避,由其他法官承办案件。最终,案件依据转账记录、借条、聊天记录等证据,依法判决被告偿还借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事后,被告感慨:“原来法官真的能一碗水端平,我服!”

这种中立,不仅体现在“不徇私情”上,更体现在“程序公正”中。好法官会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双方当事人的举证权、质证权、辩论权,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合理诉求。哪怕是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也会反复核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哪怕是面对态度恶劣的当事人,也会耐心倾听其陈述,保障其合法权利。因为他们深知,程序的公正不仅是实体公正的保障,更是司法公信力的源泉——只有让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公平对待,才能真正服判息诉。

第三重境界:常怀悲悯,传递司法的“人文温度”

法律是严肃的,但司法不应是冰冷的。好法官既要“以法为据”,也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关注案件背后的民生疾苦、人情冷暖,让司法判决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某法院审理过一起离婚案件:夫妻双方因感情破裂起诉离婚,焦点在于年仅5岁的女儿抚养权归属。男方经济条件优越,能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女方无固定工作,但女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照顾,感情深厚。如果仅从“物质条件”出发,抚养权判给男方似乎更符合“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则,但法官没有简单下判。

他多次走访双方家庭、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了解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极强,且男方因工作繁忙,根本无法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法官分别与夫妻双方沟通,一方面向男方释明“抚养权归属的核心是情感陪伴与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女方积极寻找工作、提升独立生活能力。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女儿抚养权归女方,男方每月支付抚养费,并享有定期探视权;男方还主动提出为女方提供就业推荐。这场判决没有“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兼顾了法律规定与孩子的真实需求,既解决了纠纷,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孩子的伤害。

好法官的悲悯,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法内有情”的智慧。他们懂得,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面对赡养纠纷,他们会耐心劝说子女尽孝;面对劳动争议,他们会全力帮助农民工讨回欠薪;面对邻里矛盾,他们会尽力化解隔阂、修复关系。这种温度,不是对法律的背离,而是让法律的正义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

好法官的四项“内功修炼”

除了三重境界,成为好法官还需终身修炼四项“内功”:

一曰“戒心”:守住廉洁底线

法官手握审判权,面临的诱惑与考验无处不在。好法官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严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不碰红线、不越雷池。他们会主动避嫌,不与当事人、律师有不正当交往;会坚守原则,不被权力、金钱、人情所裹挟;会做到公私分明,让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廉洁是法官的“护身符”,只有自身清白,才能底气十足地执掌正义。

二曰“细心”:不放过任何疑点

“细节决定成败”,在审判工作中更是如此。一份模糊的证据、一句矛盾的陈述、一个程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裁判结果的偏差。好法官必然是“细心人”,他们会逐字逐句审阅案卷,反复核对证据链条,认真倾听双方辩论,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从纷繁复杂中梳理脉络。正如一位老法官所说:“法官多一份细心,当事人就少一份冤屈。”

三曰“耐心”:倾听每一种声音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往往情绪激动、言辞偏激,甚至语无伦次。好法官会拿出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委屈、诉求与辩解,哪怕是重复的陈述、不合理的要求,也会认真回应、耐心释法。这种耐心,不是妥协,而是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也是化解矛盾的钥匙。很多时候,当事人的愤怒源于“不被理解”,当法官愿意静下心来倾听,矛盾就已经化解了一半。

四曰“初心”:牢记司法为民

好法官的初心,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们不会因案件疑难复杂而退缩,不会因当事人身份低微而轻视,不会因工作繁忙而敷衍。无论是标的额几千元的小额诉讼,还是关乎重大利益的疑难案件,他们都会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无论是城市里的企业纠纷,还是乡村里的邻里矛盾,他们都会全力以赴、公正裁决。这份初心,是支撑他们在审判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结语:以初心守公正,以匠心铸天平

好法官,是法律的践行者,是正义的守护者,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他们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每一起案件中坚守法理、秉持公正、怀揣悲悯;他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用一个个公正的判决、一次次耐心的释法、一份份温暖的关怀,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成为一名好法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场终身的修行。在这条道路上,需要不断精进专业、坚守底线、永葆初心,在法与情、理与据之间寻得平衡,在权与责、公与私之间作出抉择。愿每一位法官都能以法为尺、以心为秤,执掌好手中的天平,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司法的阳光下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来源:老刘说故事讲法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