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广西北部湾畔的钦州港区,到厦门远海码头,一艘艘货轮正装载着巨型“充电宝”驶向全球,这些储能集装箱已成为中国“新三样”出口的新名片。
从广西北部湾畔的钦州港区,到厦门远海码头,一艘艘货轮正装载着巨型“充电宝”驶向全球,这些储能集装箱已成为中国“新三样”出口的新名片。
5月初,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首批柜体从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启运奔赴沙特-1。这个由2364台储能柜组成的项目,总容量高达12.5GWh,相当于能为约150万辆家用电动汽车充电的庞大储能系统,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1。
与此同时,一批批重量达40吨甚至45吨的超重型储能集装箱也从厦门港、武汉港等地出发,前往美国、洪都拉斯等国家和地区-2-5。
5月6日,中国远洋海运“大翠云”轮装载着120台45吨级比亚迪储能柜,从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顺利启运奔赴沙特-1。
这些储能柜属于9类危险品,单体重量达到45.5吨,总容量高达12.5GWh,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1。
这个庞大项目共有2364台储能柜,对运输和装卸提出了极高要求-1。
在陆运环节,中远海运特运联合广西交通运输厅、北部湾港集团创新实施试点工作方案,25台备案车辆“专车专用”,通过“厂港直通”模式实现工厂提货与船舶到港计划的无缝衔接-1。
02 技术新突破储能集装箱以集装箱作为整体运输组件,内含大量锂电池,被广泛用于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储存和放电,被业界比喻为“大型充电宝”-3。
随着技术升级,储能集装箱能量密度不断增加,重量同步增大,由之前的35吨增至目前的40吨,电池容量也从3.72MWh增至超过5MWh-3。
2025年5月7日,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发布TENER Stack,这是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10。
与传统的20尺集装箱系统相比,TENER Stack的体积利用率提高45%,能量密度提升50%-10。
通过TENER Stack部署800MWh储能容量,所需的集装箱数量比传统的6MWh系统降低近三分之一,土地利用效率提升40%,整体可节省20%的电站建设成本-10。
为满足全球多国36吨的陆运法定限重要求,宁德时代开发了“Two in One”模块化设计,将每个半高箱的重量严格控制在36吨以下,确保符合全球99%市场的运输法规-10。
03 运输新挑战超重型储能集装箱的运输并非易事。这些“巨无霸”价值高、重量大,而且项目时间紧,对运输和装卸提出了极高要求-1。
储能集装箱作为9类危险品,其运输危险性和运输难度大大提升-1-3。
2月23日,厦门港首次出运超重型储能集装箱,11台超重型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搭载“中海黄海”轮从厦门海沧港区远海码头出发,前往美国长滩港-2。
此次海运出口的储能集装箱单体重量高达40吨,电池容量超过5MWh,打破了厦门港海运出口同类型产品单体重量和电池容量两项纪录-2。
为推动40吨储能集装箱厦门港出口业务顺利落地,厦门港口管理局与厦门海事局发挥合力,积极帮助企业对接港口航运企业-2。
厦门海事局协助生产企业海辰储能开展航运安全风险评估论证,从强化前期审核、加强运输途中监管、提升航运服务能级等多个维度提供保障工作-2。
04 模式新创新面对超重危险品运输的挑战,物流企业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在海运段,中远海运特运采用重吊船与纸浆船的多船型组合方案,并选择波斯湾达曼港与红海吉达港双线卸货,既优化运输成本,又保障交付时效-1。
阳逻港区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创新推出储能柜“陆改水”一体化运输方案-5。
新的方案是陆路运输到阳逻港区装船,相比原来路径可节省陆运成本30%-5。
“一箱制”新模式实现始发港和转机港海事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用和监管互认,转机港海事部门非必要不再进行开箱检查-5。
“采用新的运输方式后,每单申报时间缩短25%,出海时效提升1至2天,每个集装箱仅从工厂到太仓港的运输费用就节约30%。”武汉中创远汇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宝晋说-5。
05 全球新布局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中国“新三样”出口持续攀升,中国远洋海运旗下中远海运特运已累计运输超过3000台储能柜,覆盖中东、美洲等多地市场-1。
在2024年度中国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名中,海辰储能位居第三-3。
厦门港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国岩表示:“我们完善了堆存场地,在码头区域设置了4个冷藏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还优化了装卸工艺,确保产品装卸过程安全可靠”-3。
厦门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海上安全运输指南,全方位保障新能源产品海运出口安全高效-3。
截至2024年11月底,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产品已应用于全球1700多个项目,覆盖了全气候带与多元运营环境-10。
9月19日,装载着“湖北造”储能柜的“远大先锋”轮从武汉港阳逻港区鸣笛起航,两天后抵达江苏太仓港,随后搭乘海轮运往洪都拉斯-5。
这些储能集装箱正跨越重洋,在中国港口与世界各地之间架起一座座绿色能源的桥梁。
随着中国企业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创新运输模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大型充电宝”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关作用。
a
来源:光伏发电设计-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