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爷手一抖,点到自拍,画面里出现一张放大的茱萸脸——皱纹挤成一朵干花。
“重阳不就是登高吃糕?
”
刷到这条弹幕时,北京朝阳区正有群大爷对着手机学扫码。
屏幕那头的闺女喊:爸,把健康码往上滑。
大爷手一抖,点到自拍,画面里出现一张放大的茱萸脸——皱纹挤成一朵干花。
这画面比王维的诗更戳人。
古人愁“每逢佳节倍思亲”,今人愁“爸妈会不会用小程序”。2023年,重阳节被官方偷偷加了新备注:数字适老考试日。
文旅部数据说,银发旅游同比涨四成。
可真相是,不少老人连打车软件都搞不定,最后只能被子女“云托运”到郊区农家乐。
上车扫码、景区预约、电子检票,每一步都是暗坎。
上海静安的社区干脆把“智慧助老”搬进菜市场。
教老人用支付宝领电子敬老卡,送完20元优惠券,再附赠一句:阿姨,下次买菜记得点“老年版”,字大。
阿姨们学得挺嗨,回家转头就忘,第二天还是掏现金。
低糖重阳糕在直播间卖爆。
主播喊:爸妈血糖高也能吃!
弹幕飘过:买了,他们咬不动。
新式糕点软得像年轻人的嘴,甜得却像孩子的谎。
广州有个“记忆银行”更浪漫。
志愿者帮老人录生平,做成二维码贴在公园长椅。
路人一扫,就能听到1953年的粤剧腔。
可项目推行三月,扫描量最高的不是爷爷的故事,是附带的免费WiFi密码。
杭州餐厅让年轻人复刻奶奶的拿手菜。
一位95后把外婆的霉苋菜蒸豆腐做成轻食版,少盐少油,拍照发群里。
外婆回了个语音:味道不对,下次我亲自做。
语音末尾,锅铲声清脆,像给孙子一脑瓜崩。
民政部的新规听着硬核:独居老人每周必须被探访一次。
执行下来,最忙的不是社工,是快递小哥。
顺路敲门:大爷,您还活着吗?
活着就签个字。
大爷签完,顺手给小哥塞个橘子,像给生活递了张小费。
茱萸没人戴了,故宫干脆把它做成AR滤镜。
年轻人登高自拍,头顶自动插满小红果。
滤镜一关,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只是父母被留在滤镜外面。
最戳心的场景在地铁里。
晚高峰,一个姑娘把座位让给拄拐的老头。
老头摆手:你坐,我站着能学会刷抖音。
姑娘坐下,顺手掏出手机,给爸爸发语音:爸,重阳节我不回去了,给你买了智能相框,能自动更新照片。
那头半晌才回:好,记得把我年轻时的军装照传上去,别传你妈的广场舞。
节日过完,朋友圈静悄悄。
有人把茱萸枝插在办公室笔筒,三天后干枯,像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我想你”。
下次重阳,别只问爸妈吃没吃糕。
先教会他们拉黑推销,再教他们置顶你的微信。
毕竟,山高路远,信号比思念更快。
来源:阿依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