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本的流行,经典名著与当代生活的重新链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6:01 1

摘要:2025年至今,我已经把四套文库本送进了印厂,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经典名著。105mm×148mm的标准大小,是我目前最熟悉的开本尺寸。如果把统计的尺度放大至我所在的“野spring”编室,这个数字则变成15本,其中不仅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故园风雨后》等在内的

2025年至今,我已经把四套文库本送进了印厂,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经典名著。105mm×148mm的标准大小,是我目前最熟悉的开本尺寸。如果把统计的尺度放大至我所在的“野spring”编室,这个数字则变成15本,其中不仅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故园风雨后》等在内的长篇文学经典,诺奖得主安德烈·纪德、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作品系列,还包括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的拉美新锐女作家瓜达卢佩·内特尔的《独生女儿》《红鱼之姻》等。

如果再次调整观察的尺度,将其放大至整个图书市场,不难发现,一股“小”风潮已经悄然到来——无论是线上主流图书网站或城市中的各类书店,越来越多设计精巧、开本袖珍、便于携带的“口袋书”正在强势地抢夺着读者们的注意力。也许“口袋书”风潮不仅仅是开本大小的一次简单转向,在其背后,装帧设计作为“沉默的编辑”,正在越来越深刻地介入并重塑着读者的阅读行为与心理体验。

《鲁迅全集》文库本

关于“口袋书”的选题,从业者们各有自己的选择倾向,近年来我们逐渐看到越来越多元的尝试,包括首次引进的翻译作品,以及本土原创作家作品的“文库本化”等等,但与这些类目相比,已公版的经典名著,仍然是大家默契的第一选择。对于我们编室而言,做文库本的初衷始于“让经典回归日常阅读”。在传统的认知中,我们习惯将大体量经典称为“大部头”,这个称呼来源于其装帧特点,但也会反过来形塑从业者对装帧的选择。但非常反直觉的一点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鲁迅全集》这两套“大部头”是我们尝试中,非常成功的两个文库本案例,读者对它们的接受和喜爱程度非常高。

对于“大部头”经典,传统的装帧策略往往更愿意继续强调或深化这些作品的崇高性与严肃性,比如更大的开本、浓重沉稳的颜色、硬质封面、克重较高的内文纸。读者在翻开书页前,就能感受到形态带来的暗示——这是一部需要投入巨大时间与精力的作品,阅读它是一种挑战。同时,“大部头”沉重而不易携带的“身体”也将阅读这件事从其他生活场景中切割出来并隔离,使阅读的动作局限在家中、书房或者图书馆中。

然而,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逐渐碎片化,追求生活效率的现代人来说,上面提到的这些属性无异于横亘在阅读面前的一道壁垒。当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图书市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群体,而这群与互联网共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无形中改变着市场。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成长与生活,“大部头”承载的关于严肃、神圣的象征意义已经不再被年轻读者所需要。面对它们,我们似乎已没有足够的信心、文化体力和兴趣去应对,我们更需要自身与书籍的互动,书籍和生活的互动,比如画线、随手笔记、拍照、随身携带,在公园、在地铁、在咖啡馆阅读等。阅读行为被期待着从内部打破,成为嵌入流淌着的生活之中的一个组件。

但另一方面,虽然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转向,但对经典名著的需要却并没有随之转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增高之势。当下,大家的消费选择变得更加保守,文化生活亦是如此。而文学经典属于一种被时间和大众双重验证了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它是为数不多仍能给我们提供安全感的东西。于是,“口袋书”成为链接年轻读者与经典名著之间的神奇钥匙,转动起来,消解了上述提到的矛盾性。

《卡拉马佐夫兄弟》文库本

文库本最早流行于日本出版界,并不是一种新的装帧方式,反而颇为传统和复古,从昭和年代就开始风靡。而当下流行于国内市场上的文库本则更加多元,更类似于“口袋本”,顾名思义,就是尺寸较小,能够方便地装进口袋的书。在我国的出版语境下,出版方通常把64开或者较瘦长的小32开(比如110mm×185mm)的书都归入这一类型。随装帧变化一起到来的,是读者心理层面的松绑,阅读行为也从一种庄严的仪式落地为日常化的陪伴。

对我们编室来说,文库本的形式帮助我们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它既能保留经典文本的权威性,又能通过设计美学,赋予其现代感,形成“青春文库本”这一独特定位。而文库本的成功,也绝不仅仅是缩小尺寸就能完成的,其背后是一整套围绕“平衡”所作的加法和减法。经典作品的“文库本化”虽然带来了不少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对公版资源的差异化挖掘是我们重点在做的事情,这也关系到面对全市场共有的公版资源,一个品牌方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2024年面世的,为品牌文库本系列打头阵的“鲁迅创作全集文库”,我们选择突破传统文本模式,添加了近千条注释帮助理解,并增加了学者导读。在视觉呈现上,由我们长期合作的知名青年设计师汐和操刀整体装帧,并引入了当代艺术家的插画,以“鲁迅与青年”为主题,重构经典形象。

后续问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在“加法”上下足了功夫。我们选用了耿济之的经典译文,资深编辑同时参考美版、英版、德版、中文译本以及大量学术资料精校精注,新增约600条注释帮助读者阅读。同时,在文本之外,还特别策划了导读别册,其中不仅收录了茨威格、纪德、别尔嘉耶夫和鲁迅四位文学巨擘的评论文章,也附有详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年表。这套书的装帧在我们的读者群体中收到了无数好评。

而对于最近刚上市不久的《故园风雨后》,我们为它选择了非常适配的新锐译者鲁冬旭老师。译者直言,《故园风雨后》是她从青春时代起就最偏爱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我们而言,这份热爱是和她的专业能力一样珍贵的东西。在装帧上,除了小开本外,我们特别和青年摄影艺术家合作,力图由内而外,对经典作品做最完整而又恰当地呈现。

文库本由于开本较小,页面可供发挥的空间在物理层面有局限。但对我们来说,优秀的文库本并不会因为版面的减小而牺牲阅读的舒适性。相反,内文版面的合理布局会更加被重视。字距、行距的舒朗、平衡,字体的易读性等细节往往都会经过反复打磨。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为找到最舒适,能够为眼睛提供足够“呼吸”空间的版式,对比不同字号,不同行距,光是内文版式我们就前前后后打样了四次。

无疑,文库本与当下的阅读习惯正在相互形塑。对于缺乏整块时间的现代人而言,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更为中性的词汇。文库本通过降低启动成本和场景限制,使“开始阅读”和“持续阅读”变得更容易。

目前,越来越多的品牌都在做文库本、口袋本图书的策划出版,不少国内线下书店也开辟了文库本专区,这也代表着读者们对这种形式的认可。与这么多的同行携手,路应该会越走越宽。在我看来,文库本不仅是物理形态的轻量化,更是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的重新链接。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经典+日常”的模式,通过多种形式,让经典真正渗透于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