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志】百年灯er戏,一盏土家情:酉水河畔的民间艺术瑰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5:57 1

摘要:灯儿戏发源于酉水河一带,被专家称之为“酉戏”。它的传承,对于土家族文化、酉水文化和酉水流域的戏剧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安灯儿戏起源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保安乡下坝村(现更名保安村)的吴安然、吴安楼用准备耍狮子灯的经费,支持青年黄树华等一班人学习

在湘渝交界的酉水河畔

有一种戏腔传唱了八十余年

它从民间汲取养分

用说唱演绎悲欢

它就是被誉为“酉戏”的保安灯儿戏

保安灯儿戏开戏前祭祀老南菩萨(由秀山县文化委提供)

灯儿戏发源于酉水河一带,被专家称之为“酉戏”。它的传承,对于土家族文化、酉水文化和酉水流域的戏剧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安灯儿戏起源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保安乡下坝村(现更名保安村)的吴安然、吴安楼用准备耍狮子灯的经费,支持青年黄树华等一班人学习灯儿戏。并从湖南里耶请灯儿戏师傅林玉堂进村执教,同时成立了灯儿戏班,取名“同邻研究娱乐社”吴安楼任社长。购置了一批服装道具,抄录传统保留剧目30余折,灯儿戏从此在保安乡传承发展,直到如今。1949年后,政府曾多次对灯儿戏进行收集,1957年灯儿戏首次登县城舞台,参加文艺会演,获得剧目奖和优秀演员奖。这以后,灯儿戏又多次参加县、区、乡文艺调演,成为全县著名的民间戏剧之一。

保安灯儿戏——演出剧照(由秀山县文化委提供)

灯儿戏的主要演出剧目分为正戏白话保安灯儿戏——演出剧照(由秀山县文化委提供)。正戏的剧目多以亲情、友情、爱情及历史故事为题材,歌颂人间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白话剧演出诙谐风趣,主要以说唱为主,往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灯儿戏音乐主要有唱腔伴奏。唱腔有“四平调”“灯调”“倒板”“叫板”。伴奏分打击乐、吹奏乐和弦乐三种。打击乐锣鼓有“闹台锣鼓”和“伴奏锣鼓”。打击乐器有鼓头钹、二钹、大锣、小锣;吹奏乐器有“大筒”、竹笛等;弦乐都以二胡伴奏。

灯儿戏的舞台布置:戏台正中后面放长条桌,桌后方立一神帐,神帐成蝴蝶幕形,神帐中央挂老南菩萨像,像两边挂花瓶画,菩萨像上方横额“作古证今”,花瓶画左上为“开科宣传”,右上为“群策群力”。神帐顶端一横幅,写有“同邻研究娱乐社”,把戏班名称、宣传的宗旨讲得明明白白。

灯儿戏由古老的灯戏演变而成。它保留了灯戏说唱结合形式,以说唱演故事的基本形态呈现。但它在传承中,成功地运用了当地民间音乐作为主体唱腔,运用土家族打溜子及辰河戏锣鼓曲牌进行伴奏,又明显地区别于灯戏而形成独立的灯儿戏。

主要演出剧目:正戏有《父子会》《槐阴会》《山伯访友》《天台山》等20余折;白话戏有《赵甲烤火》《花子盘学》《瞎子闹店》《土娃子》等19余折;现代戏有《致富路》《贺寿》《喜从天降》《橘乡情》《好校长》等。

资料来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卷《身边的戏剧》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

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