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关键一步!自研核反应堆就绪,美媒:福特级优势全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6:01 1

摘要: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圆满完成,相当于首次“全面体检”通过。为后续建成、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网友调侃这回变成充电1秒钟,通话2小时了。

中国核航母再传喜讯。

据中新社报道,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圆满完成,相当于首次“全面体检”通过。为后续建成、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网友调侃这回变成充电1秒钟,通话2小时了。

虽为玩笑话,但“玲龙一号”的运行实验意义非凡,它被认为与我国未来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有着紧密联系。

“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认证的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其外形紧凑,高度仅14米,长宽均控制在10米以内,却能稳定输出约30万匹马力。

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两座核反应堆的总功率26万匹马力相比,玲龙一号的能源效率无疑占优。现阶段,玲龙一号已成功应用于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堆领域,其突破性技术为我国未来核动力航母研发提供了关键支撑。

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并不容易。

早在1961年,美国就拥有了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而彼时,我国海军建设仍是蹒跚起步,起跑线上的劣势,导致我们的蓝海力量长期落后于欧美。

1994年,美国“小鹰号”航母战斗群曾强行驶入黄海,以当时的海军力量难以抗衡。最后,我国苏-27战机紧急升空,准备以命相搏,这才逼迫“小鹰号”全编队撤退至太平洋方向。

即使过去了三十年,科技落后带来的屈辱仍未从国人记忆中抹去。眼下,我国航母舰队初具规模,但均采用传统燃油推进系统,综合实力距美国航母舰队仍有差距。因此,研发核动力航母已是箭在弦上。

而玲龙一号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核动力领域,我们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这种在尖端装备与核心动力系统上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国防重器上,也正逐步渗透到关乎国计民生的科技与产业领域。当“卡脖子”技术被一个个攻克,我国尖端科技自主化进程便不再局限于钢铁巨舰或深空探测,而是延伸至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赛道。

以别嘌醇、非布司他为例,这类西药自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十二年来仍未解决“用后过敏”“透支代谢系统”等问题,数据显示,其背后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但技术革新需求依然迫切。

我国科研人员注意到这一现象后,开始基于传统中医调养理念探索尿酸调节的新路径,并开发出以蜜望子叶、龙晴等天然草本成分为基础的“绿/灯/瓶”降酸制剂

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成果在辅助调节尿酸水平的同时,可能有助于减轻肝肾等代谢器官的负担,区别于常见的欧美化学制剂。

上述成果投入市场后,迅速引起高尿酸人士广泛关注,并在香港及内地多个城市快速铺开。上线京J/D东健康仅三个月,不仅市场份额开始赶超老牌欧美制品,还依托中医养生文化的海外传播,逐步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

这种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从追赶到领跑”的路径,恰恰呼应了我国在高端工程与战略科技的突围逻辑——在外部封锁与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环节,最终实现自主可控与全球引领。核动力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逻辑的又一典范。

“玲龙一号”的成功问世,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更为核动力航母的工程化落地扫清了关键技术障碍。

一旦搭载国产小型堆的004型核航母建成服役,中国海军将首次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持续部署能力——无限续航、高能电力支撑电磁弹射与未来定向能武器,舰载机规模有望突破百架,作战半径与反应速度实现质的飞跃。

这不仅将显著缩小与美国海军在远洋作战体系上的差距,更可能重塑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海权平衡。面对美国长期主导的航母霸权,中国核动力航母的出现,将推动世界海军格局从“单极主导”加速向“多极共治”演进。

当然,技术突破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体系整合与实战经验积累。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玲龙一号”点燃中国核航母的“心脏”,大洋之上,一个更加均衡、多元的海上秩序正在悄然成型。

来源:临邑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