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深层次研究、系统性推进,推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目前,已完成前期32个重大课题研究、“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十五五”基本思路研究等重点工作,正在开展规划纲要、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去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高起点谋划、深层次研究、系统性推进,推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目前,已完成前期32个重大课题研究、“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十五五”基本思路研究等重点工作,正在开展规划纲要、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助力规划编制,既是人民政协的职责所系,更是优势所在。绵阳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将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其间,市政协精心组织开展“我为‘十五五’规划献一策”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00余条。同时,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等方式,主动加强沟通对接、汇报衔接,切实将政协力量转化为推进“十五五”规划科学编制的实际成效。
为进一步助力规划编制工作,9月29日,市政协八届第二十次常委会会议召开,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开展专题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
会前,市政协组织参会人员先后前往绵阳城市规划展览馆、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三江医院等地调研,通过看现场、听介绍、问情况,多角度了解绵阳“十四五”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精准建言、高效履职奠定坚实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栋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与政协委员深入交流互动。
会上,委员们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围绕主题,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为“十五五”规划编制踊跃建言。到会参加协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并积极予以回应。
优化城市品质
绘就宜居智慧新画卷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能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少政协委员聚焦于此,积极建言。
经过前期调研,市政协常委任晓军提出,绵阳老城中心已面临土地资源逼近承载上限、交通网络日趋饱和、基础设施负荷加重等现实瓶颈,在“十五五”时期,应加快推动城市新中心建设。他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将新中心建设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与“十五五”规划纲要等紧密衔接,明确新中心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功能分工和发展目标,并加快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新中心与安州区等相邻区域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建议绵阳市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对城市更新进行专项研究、系统谋划、重点推进。”聚焦系统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市政协常委杜正茂在发言中说,绵阳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在政策体系完善、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建议坚持系统谋划,组建市级工作专班,深入调查研究并开门纳谏,做好绵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两中心、多组团”共融发展,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绵阳城市有机更新的特色路径。他还建议,在强化资金保障、提升城市品质、创新治理机制等方面,通过设立市级城市更新专项基金、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探索建立“规划师、建筑师社区驻场”机制等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数字化正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在市政协常委吴蕾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推动城市现代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她建议,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夯实硬件设施基础,优先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环境等应用场景落地,加强智慧治理,并健全智慧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行稳致远。
做强特色产业
构筑集群发展新格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为城市提供经济动力和就业保障,并决定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绵阳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第二大经济体,不少产业具有先天优势。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绵阳的特色优势产业?
市政协常委贾超提出,绵阳市在发展核医疗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构建了贯通“核素—核药—核装备—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雏形,但其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加速期,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他建议,强化创新引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人才引育体系;完善产业生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优化产业发展载体;深化应用示范,拓展核医疗临床应用场景,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协同与合作,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绵阳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基础扎实,具备通信链路、飞控系统、传感器等关键环节的研发与产业化能力。借助有关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可为无人机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市政协常委蒲莉萍则聚焦低空经济这一领域,从建设一站式检测平台、构建特色标准体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区域辐射4个方面,为“打造无人机检测‘西部标杆’”提出建议。
盐亭巨龙化工园区是承载绵阳化工产业的核心主阵地。市政协常委衡洪志注意到,当前园区建设已进入关键攻坚期。为促进园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市级层面编制盐亭巨龙“千亿化工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市县两级政策、要素、资金等资源支撑;支持“市县共建”,让市、县国有平台公司共同参与园区建设,积极争取相关支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深化联动招商,进一步推动绵阳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绵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种业大市。2025年,绵阳市将现代种业确立为“587”产业体系中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之一。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如何乘势而上?
市政协常委敬勇建议,将“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种业强市”纳入“十五五”规划,锚定建设全国种业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全市种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种业创新,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智慧种业建设,建设智慧育种平台,推进种业基地数字化改造,构建种业数字生态系统;推进种业建圈强链,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市政协常委赵波表示,近两年来,绵阳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空间布局亟待优化、要素保障不足、管护能力欠缺等问题。他认为,应当从5个方面发力:强化有关部门的规划协同,积极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构建多元资金投入格局,加强科技支撑,研发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新技术新装备,构建全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健全管护机制,可推行“建管保险+物业化管护”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深度融合,集成推广生态沟渠、节水灌溉等绿色技术,全面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完善考核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县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常态工作推进机制、项目资金使用全程监管制度等,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护航民营经济
打造一流营商新环境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税收贡献的主渠道,更是就业创业的主阵地。
绵阳市政协常委聂丹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和自身所在企业实际,建议锚定打造营商环境示范标杆的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痛点堵点,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聚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创新成果转化难等难题,政府、银行、担保机构要积极联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开发适配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要引导企业向转型提质、开放合作、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积极为企业减负增效。
“尽管绵阳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协常委马君建议,在政策精准扶持、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要素配置、重点集群发展等方面重点努力。聚焦重点集群发展,他提出:开展精准培育,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数据库,按照“独角兽”“瞪羚”“雏鹰”等企业成长阶段,实施靶向培育和精准扶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绵阳市机器人产业、低空经济、航空电子等新领域新赛道,引导产业链上下游民营企业集聚,形成链式发展格局。同时,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竞争,支持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出口给予支持。
促进交旅融合
激发文旅消费新潜力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交通则是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在围绕精品旅游线路调研之后,绵阳市政协常委高安发现,对标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绵阳市在构建外联内畅、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他建议,以加速推进茂三(茂县至三台)高速建设为抓手,提升精品旅游线路东线、西线、北线重点景区与精品文旅项目之间的快速通达能力,进一步融入大九寨世界遗产国际旅游线、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等平台;以加快推进G108绵阳至梓潼段公路扩容改造项目为抓手,配套建设骑行步道、小品驿站、小微公园等设施,形成“一路一景”的主题旅游公路,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路;以加快建设对外铁路通道为抓手,加强对接,争取扩大高速铁路交通辐射,促进精品旅游线路交通连接。
日前,九绵高速已正式通车,这也意味着大九寨旅游环线主通道全面贯通,而绵阳是东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发展基础良好,但大九寨东环线文化旅游精品廊道建设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市政协常委龙佳林认为,当前存在统筹机制缺失、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也较薄弱。为此,他建议抓住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和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的契机,强化区域联动协同,提升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绵阳特色文旅品牌,进一步助力绵阳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民生福祉
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
不少委员还特别关注教育、生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致力于助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推动安宁疗护发展,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绵阳市政协常委谢林川呼吁关注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建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将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积极传播安宁疗护理念,培育壮大专业队伍,加快制定地方性服务规范、质量评价与行业监管制度,建立卫健、医保、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市政协常委张光明建议,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医疗保障体系、做好教育资源配置等。
聚焦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物流行业,市政协常委严华认为绵阳市物流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县域物流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服务能力较弱,建议在“十五五”时期加快推动县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县域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加强县域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县域物流营商环境。
“本次会议聚焦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建言资政、凝聚共识,这是市委交给市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服务全市中心大局的重大责任。与会同志紧扣协商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市政协主席李亚莲表示,“十五五”规划是指导绵阳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制和实施对于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入调研、扎实论证、集思广益,努力让规划编制成为汇聚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
李亚莲表示,要明晰形势任务,立足市情实际,紧扣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这个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围绕大力实施“八大行动”,扎实抓好“四张清单”,聚焦服务国省战略落地落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民生改善安全发展等领域,发挥专长优势,高质效协商建言,为科学编制和接续实施“十五五”规划汇聚智慧力量。
来源:涪江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