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珍藏中,一幅明代书法巨制熠熠生辉——张瑞图《书王建宫词等四首条屏》,四幅绫本行草各展风姿,261×94.5cm的宏大体量,既彰显着晚明书法的磅礴气象,更承载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厚渊源。这幅跨越国境的艺术珍品,以独特的笔法意趣与文化内涵,成为书
在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珍藏中,一幅明代书法巨制熠熠生辉——张瑞图《书王建宫词等四首条屏》,四幅绫本行草各展风姿,261×94.5cm的宏大体量,既彰显着晚明书法的磅礴气象,更承载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厚渊源。这幅跨越国境的艺术珍品,以独特的笔法意趣与文化内涵,成为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张瑞图作为晚明“奇崛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其书风打破传统帖学的圆融温润,以“折锋”“翻笔”独树一帜。通观这组条屏,笔画斩截利落,无丝毫拖泥带水之感,起笔多以侧锋切入,行笔中骤然转折,如剑刃破风,又如枯木横生。“白玉堂前起草臣”中的“玉”“堂”二字,笔锋棱角分明,横画斜势上扬,竖画劲挺如柱,将其“奇险”书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临流裊裊风更吹”等句中,线条又兼具弹性与张力,连笔处虚实相生,似断还连,在刚硬中透出几分灵动。
四首诗作的书写布局堪称精妙。每首诗独立成幅,却在整体气韵上一脉相承。字距紧凑而行距疏朗,疏密对比间形成呼吸感,如“殿头传语金堦远”一行,字与字相互呼应,行与行错落有致,既避免了呆板,又不失章法。张瑞图在每首诗末均落款“瑞图”,署名简洁有力,与正文形成轻重对比,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行草相间的书写方式,更是随诗意起伏变化,写宫词时端庄中见洒脱,书西湖柳时灵动中含苍劲,将诗歌的意境与书法的韵律完美融合。
这幅作品的文化价值,更在于其背后的东传历程。清顺治年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创建黄檗山万福寺,因与张瑞图父子素有交往,便将其书法珍品携往东瀛。作为当时传入日本的晚明书法代表,张瑞图的作品对日本江户时代的书坛影响深远,为日本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这幅条屏仍完好收藏于万福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鲜活见证,见证着书法艺术跨越国界的魅力。
细品释文,四首诗作或咏宫闱轶事,或绘西湖春景,或叹春光易逝,或抒隐逸情怀。张瑞图以笔为媒,将诗歌的情感融入笔墨之中,使书法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成为情感的表达。“百花丛裡一茆堂,独坐时传百和香”的清雅意境,在其刚健洒脱的笔墨中得以升华,让观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更能体悟诗中的禅意与情怀。
张瑞图《书王建宫词等四首条屏》,既是晚明书法革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其奇崛的笔法、精妙的布局、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历经数百年依然光彩不减。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这幅作品不仅是临摹学习的典范,更让我们看到书法艺术跨越时空、连接中外的永恒魅力,值得细细品读与珍视。
释文
1. 白玉堂前起草臣。樱桃初赤赐尝新。殿头传语金堦远,因进词来谢圣人。瑞图。
2. 西湖湖上杨柳枝,临流裊裊风更吹。切防白雪连天起,莫放黄金拂地垂。瑞图。
3. 今番花开委难当,眼见稀疎叶欲长。春光几朝不一醉,借问汝曾因底忙。瑞图。
4. 百花丛裡一茆堂,独坐时传百和香。隔帘谁放游蜂人,扑酒冲琴特恁扛。瑞图。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