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门诊室里,一位妈妈红着眼圈问我:“林教授,我们夫妻都是985毕业,孩子 IQ 测试也没问题,可他就是学不进去——写字像蚂蚁爬,算数总粗心,背课文半小时记不住三行……是不是态度有问题?”
在门诊室里,一位妈妈红着眼圈问我:“林教授,我们夫妻都是985毕业,孩子 IQ 测试也没问题,可他就是学不进去——写字像蚂蚁爬,算数总粗心,背课文半小时记不住三行……是不是态度有问题?”
我摇摇头。
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学习系统”出了故障。
作为研究儿童学习心理15年的心理学教授,我想说:
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时,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加码:
“多练几遍!”“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
结果呢?越逼越慢,越催越懵,亲子关系也快崩了。
今天,我要从专业角度告诉你:
孩子学习出问题,往往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动”。
一、学习≠努力,它是一套精密的心理操作系统
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听课+写作业”,
但其实,孩子的“学习力”背后,是由大脑多个系统协同运作的结果:
执行功能:计划、专注、切换任务的能力
工作记忆:临时记住并处理信息的“心理白板”
感觉统合:听觉、视觉、动作协调是否顺畅
语言发展:理解题意、表达思路的基础
❤️ 情绪调节:焦虑、挫败感会直接关闭学习通道
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会导致“系统卡顿”。
比如:
- 孩子写作业漏字跳行?可能是视觉注意力失调。
- 数学应用题读三遍都不懂?可能是语言理解滞后。
- 明明会的知识考试就错?可能是考试焦虑激活了大脑“死机模式”。
这些,都不是一句“认真点”能解决的。
二、三大常见“学习障碍”信号,很多家长误当成懒惰
1. 持续性拖延 + 启动困难
不是故意磨蹭,而是前额叶发育未成熟,无法自主启动任务。
大脑像一辆没电的电动车,需要外力推一把才能发动。
2. 反复出错但非不会
孩子明明懂知识点,却总在细节上栽跟头——这往往是工作记忆容量不足的表现,信息“边学边丢”。
3. 情绪剧烈波动
一提学习就哭、发脾气、说“我讨厌上学”,这是**心理防御机制被触发**的信号:他宁可被说懒,也不想承认自己“努力了还是不行”。
三、破解学习难题的四个科学策略
✅ 第一步:先评估,再干预
不要轻易贴标签。若孩子长期存在学习困难,建议进行专业测评:
- 智力结构分析(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 执行功能评估
- 注意力与感觉统合筛查
排除ADHD、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神经发育问题。
✅ 第二步:降低启动门槛
把“写完数学卷子”变成“打开本子,抄一遍第一道题”。
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最容易打破僵局。
✅ 第三步:建立“成功体验”循环
每天记录一个“微进步”:比如“今天主动拿出书包”“连续写了5分钟没走神”。
用正向反馈重建自信。
✅ 第四步:保护情绪,比抓成绩更重要
少问“考了多少分”,多问“今天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挺棒的?”
情绪稳定的孩子,才有可能进入学习状态。
四、给所有焦虑父母的一句话:
每个学习困难的孩子,都曾努力过。
他可能在深夜咬着笔杆硬撑,在课堂上强忍困意,在试卷发下来时默默擦掉眼泪。
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学霸”,
但我们必须守护一个愿意继续尝试的心。
别让家庭成为第二个考场,
而要让它成为孩子疲惫时,可以安心喘口气的地方。
当你发现孩子“学不动”时,
请别急着鞭策,
而是蹲下来,轻声问一句:
“是不是哪里疼了?我们一起修一修,好不好?
结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灯泡塞进插座强行发光,
而是找到那根松掉的电线,轻轻接上。
有些孩子亮得慢一点,
但他们,同样值得被照亮。
来源: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