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微信中开辟《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益友》专栏,除了多年与先生交往得此结论,更多的是凭借胡世宗先生良师益友双双眼睛的观察,口口相传的交谈,篇篇文章的倾述,留下的深刻印象。
尊师重友堪楷模(57)
一一良师益友眼中笔下的胡世宗
刘万山一一深切领悟胡世宗的人梯精神
引言:
我在微信中开辟《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益友》专栏,除了多年与先生交往得此结论,更多的是凭借胡世宗先生良师益友双双眼睛的观察,口口相传的交谈,篇篇文章的倾述,留下的深刻印象。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谈到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一些事情,由于本人阅历能力精力所限,除单独陈述事实组织文稿之外,借助几位世宗先生和我共同朋友的有关文字加以佐证。大家对胡世宗先生的所做所为谈的客观,实在,立体,更能促使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叹服,信服,折服。
我在梳理文稿时,努力做到“三个尽可能”:尽可能体现出胡世宗生命符号的特征个体:鸿篇巨制日记,经典诗作,捐赠书画,“胡世宗现象”。尽可能体现胡世宗创作主体: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永恒,伟大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尽可能体现胡世宗师友群体:前辈、同茬人、后来者和学生。在人员构成上,包括军地双方,以比较熟悉的人,有文字往来,思想交流的朋友为主。
鉴于这组文稿(31至43)的特点,将以前的副标题: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换成:良师益友眼中笔下的胡世宗。考虑到专栏的整体性,总的排列顺序不变。
今天与亲友们分享《尊师重友堪楷模》第五十七篇:《刘万山一一深切领悟胡世宗的人梯精神》
2025年5月19日
正当“尊师重友堪楷模”栏目推介50多篇胡世宗先生和文坛内外良师益友的故事时,我收到了忘年好友刘万山的一篇长文:《胡世宗一一我的良师益友》。
看到万山的文稿,我想起一件往事。
2024年深秋时节,我从沈阳来到北京。
一天,突然想起曾经说过,要写一篇学习《晚睛报》连载的胡世宗先生“跟我学写诗”十课的体会文章,至今还没有动笔,便请忘年好友、辽宁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刘万山,把收藏刋发十讲内容的报纸拍照发我。万山发后觉得效果不好,就把“辽海诗文”转发的十讲发来。
得到万山的支持,我学习和摘录有关内容方便多了。11月6日,《写诗外行也受益一一从胡世宗“跟我学写诗”十课说开去》拙作完成。经胡世宗审阅后,准备7日开始陆续发布。为了配发照片,我又求得万山支持。同时,把拙文发去,请他多提宝贵意见。
万山在帮助我的时候,体现的热心与细心值得称道,而更让我赞许的是年轻朋友不仅用心感悟胡世宗老师的高雅作品和高尚人品,还能从年逾古稀老友相处的细节中汲取营养,这种善于学习的风气,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难能可贵。2024年11月8日,我在微信中发布《带有温度的文字激发动力的情感》。
万山在感言中对我的高评是友情,更是激励。
2024年10月19日,我的手机屏幕亮起,收到张老师的微信消息:“万山:请把你收藏的胡世宗‘跟我学写诗’十讲抽空发我。”
这条消息,让我隐隐觉得,张老师要有大动作。
2024年11月6日,我的手机再次收到张老师的微信消息:“万山好。请帮我拍两张《晚晴报》‘跟我学写诗’报纸照片,我明天配文发布。”
我能想到,在这历时近20天的时间里,张老师研读“跟我学写诗”十讲全身心投入的状态,逐字逐句地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努力将这十讲的精髓吃透。随后,他写出了过万字“写诗外行也受益”的学习感悟,从中可知这是张老师曾在胡世宗老师朋友圈留言处许下的承诺,张老师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信守承诺!
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怀着亲切、崇敬与好奇的心情,开始了阅读,张老师的文字严谨、规整,每一个段落都逻辑清晰,每一个观点都深刻独到,每一处情感都真挚动人。他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心血,让我深深为之震撼。
我作为张老师和胡世宗老师的忘年交好友,在与他们的日常交往中,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了胡世宗老师非凡的文学素养。胡世宗老师的作品,就像一座巍峨的文学丰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诗歌的韵律、意境,还是表达的情感,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他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成绩,更是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前行的道路。而他的人格魅力,就像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心中,那种谦逊、热情、对文学的执着,无不令人折服。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张老师和胡世宗老师之间,以及他们和朋友、战友之间那份沉甸甸的深厚友情。这种友情,不是浮于表面的寒暄,而是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在对文学的热爱里,所结下的深厚情谊。它像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我想,正是这种情谊的滋养,让张老师在钻研“跟我学写诗”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动力和灵感。我也期待着,张老师的配文发布后,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情谊。
万山心细如发,记录一些事情经过时间到分秒,地点明确,经过详细,更可贵的是善于从细节中品味思想内涵。
刘万山说,他是年轻人,小字辈,文章以记述为主。可我却从他记述的小事中,感受到了胡世宗先生的高风亮节,文中折射出胡世宗先生的人梯精神难能可贵。
万山文章中写道:胡世宗老师是当代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在辽沈文坛更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笔下流淌出的文学作品凝结着岁月智慧与人生哲思,新作《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
更是承载着他对文学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作为文学圈一个迟来的晚辈和忘年交好友,我深知自己与他在文学造诣 、人生阅历上的巨大差距,这份差距让我心生怯意,唯恐稚嫩的笔触无法展现胡世宗老师的风采与风骨。然而,每每想起胡世宗老师在我写作时的鼓励,生活中的关怀,还有字里行间传递的人生感悟,都让我无法退缩,即便文笔笨拙,我也要将这份情谊化作文字,记录胡世宗老师的的精神与品格。
认识胡世宗老师已三年有余,一路走来,交往的点点滴滴在心中生根发芽。胡世宗老师如春风般温暖的人格魅力,那些令人钦佩的闪光点,都化作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初见胡世宗老师是2023年3月3日沈阳太原街玖伍文化城的新书《致敬雷锋诗选100首》发布会上。发布会现场,感人瞬间不断涌现。一位文友带着3岁孩子特意从鞍山赶来,只为见胡老师一面。这份真诚的奔赴,足以说明胡世宗老师的人格魅力与文学影响力绝非单向。
在介绍新书时,八十高龄的胡世宗老师始终站立着,身姿挺拔,言语铿锵。看着他,我的内心满是心疼与敬意。我原本提前准备了三本书,在签名环节,只让胡世宗老师按正常格式签了一本,另外两本只让其签了名字。那一刻,胡世宗老师不仅是我仰望的文学前辈,更是一位令人心疼的长辈。
2023年4月初,我受省散文学会黄文兴秘书长指派,协助张春雨厅长整理文章,为形成图书册子做准备。在此过程中,我与张厅长结下深厚友谊,从中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及战友、文友对胡世宗老师的真切敬意。张厅长经过潜心研读与思索,才有了《大写的诗意人生——记”战士诗人”胡世宗》,可以说是他多年品读胡世宗老师作品,研究胡世宗现象的心血结晶,每一篇文章都浸润着他们战友间的深情和热忱,为我们丈量胡世宗老师作品与人格的广袤天地,树立起了清晰而明亮的坐标。
当《大写的诗意人生——记战士诗人胡世宗》成册后,准备举行作品分享会。不巧的是,我在一个月前已决定去北戴河,车票和住处都已订好,而作品分享活动日期与我的行程冲突。但我深知,与胡世宗老师见面的机会难得,便毅然取消行程。分享会上,胡世宗老师和张厅长对我和王玮先生在编辑工作中的付出给予肯定与感谢,还将他们多年的战友、文友热情地介绍给我。他们的感恩之心与提携之情,让我铭记于心。
2023年12月,省散文学会为了满足写现代诗会员的发表需求,决定创建微信公众号《辽海诗文》。我忐忑地邀请胡世宗老师担任顾问,没想到他二话不说欣然应允。我得寸进尺又请他为公众号写几句话并题写辽海诗文的刊头,两个多小时后,胡世宗老师发来“为开办《辽海诗文》致贺”的文字和“辽海诗文”的刊头,他的爽快与支持,让我倍受感动,也让我深知他对文学后辈的扶持不遗余力,对文学事业的发展充满热忱。
2024年5月,胡世宗老师在《辽宁日报》首发的散文《追忆我和袁鹰的共度岁月》被远在江苏的《淮安区报》转载。袁鹰是我国著名作家,淮安是他的故乡,能在当地报刊刊登与袁鹰相关的追忆文章,意义非凡。胡世宗老师想要这份具有特殊意义的报纸,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求助,我因工作的原因,对找要报纸的事儿还算熟悉,只打了三个电话,就联系到《淮安区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我赶紧打电话给胡世宗老师要收件地址,电话没打通,就把我的地址发给了《淮安区报》的梁主任,并强调一定要货到付运费即可,梁主任爽快的答应了,不过他还是看在胡世宗老师的面子上“违约”了。
淮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那里人特别热心和热情,当时梁主任出差在外,特意安排同事处理此事,尤其他们对胡世宗老师的崇敬之情和仰慕之意,在沟通的过程中我都有所感知。胡世宗老师收到报纸后,我把顺利要到报纸的经过转述给他时,胡世宗老师说是我的执着真情打动了他们,而我觉得光执着真情远远不够,得看作者是谁,一些文友在本地发表作品,想找一份当天的报纸都不容易,隔几天的再找简直难上加难,何况是远在江苏淮安。这背后离不开胡世宗老师自身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以及文章中真挚的追忆之情。这份报纸,不仅承载着他对袁鹰先生的怀念,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温暖和梁主任的友谊。
2024年9月13日,辽宁省散文学会换届大会召开前夜,20时46分,我收到了胡世宗老师发来微信消息,关切地询问会议群里的人能否到齐,他准备把新书《延伸,我们的路》赠送给书中有评论、有留言的朋友、文友,胡世宗老师细心地列出名单,我逐一对照,把参会人员的情况反馈给他,他熬夜在书的扉页签名、留言。
我和胡世宗老师约定第二天早上在会场附近的路边接他,次日清晨,我远远望见他提着两个手提袋,里面装着带温度的新书。接过沉甸甸的袋子,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胡世宗老师对文友情谊的珍视,以及对文学传承的使命担当。那天,在秋日微凉的空气中,我和胡世宗老师经历了十字路口最长的红绿灯——16分钟,漫长、温暖和难忘。
胡世宗老师微信的签名是:我把诗和朋友的情意看做是人生最醇美的酒浆。他不仅这样想,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情谊的珍贵。他用真诚与热情,在文学的道路上引领着后辈,用文字与行动诠释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情谊。这份情谊,如同岁月酿就的醇厚酒浆,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芬芳,温暖着我的心灵,也激励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