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桌上的协议写得明白,日本要给出口美国的所有商品加15%的税,还得掏5500亿美元往美国投钱。
特朗普踩着东京的落叶再访日本,和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坐在谈判桌前。
桌上的协议写得明白,日本要给出口美国的所有商品加15%的税,还得掏5500亿美元往美国投钱。
这强硬劲儿熟得很,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盯着的根本不是现在的日本,是四十多年前那个富得流油的东京幻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京有多疯狂?商人在酒吧一晚能随手扔出1.4万美元小费,高尔夫会员卡炒到三百万美元一张。
法拉利和奔驰在街头排着队跑,土地价格疯涨到离谱东京皇宫那点地皮,传说比整个加州的房子加起来还值钱。
那时候的日本,科技实力也顶到了天花板。
索尼随身听揣在全世界年轻人兜里,任天堂游戏机霸占了每间客厅,录像机更是成了家庭标配。
哈佛教授都专门写书喊“日本第一”,说它早晚要超过美国当经济霸主。
这种势头让美国人坐不住了,1987年国会草坪上,几名议员轮着大锤砸东芝收音机,镜头拍得清清楚楚。
东芝还得掏1亿日元在美国报纸登谢罪广告,才算勉强过关。
特朗普那时候正在纽约建他的黄金大楼,眼看着日本人一边用商品从美国捞钱,一边拿着赚来的钱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这种地标。
他的世界观就在那时候定了型。
1987年,他直接花十万美元在三大报纸登整版广告,骂日本“占了美国几十年便宜”,还说日本国防花钱太少,得征税治治它。
后来接受采访更直白:“他们赚走我们的钱,再买走曼哈顿,我们怎么都是输。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美国社会对日本的情绪很复杂,又迷恋它的文化,又怕它的经济。
特朗普精准抓住了这种焦虑,把“加关税”当成了对付日本的万能钥匙。
这想法一藏就是几十年,直到2025年谈判桌上还没改过来。
1991年成了日本的转折点。
央行怕经济太热疯狂加息,股市和房价一夜崩盘,金融危机卷了整个国家。
企业不敢投资,老百姓不敢花钱,通货紧缩成了常态。
本来1994年政府还说经济要好转,结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了,日产生命保险也破产了,刚冒头的复苏迹象直接被打下去。
再后来,地震等天灾、政策失误接连找上门,日本经济彻底陷入泥潭。
现在的日本早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308万辆,日本才204万辆,差了整整104万辆。
曾经让美国头疼的汽车产业,连电动车领域都被远远甩在后面。
日元贬得厉害,三十年来第一次涨价,老百姓却愁得不行,生活成本直线往上走。
更棘手的是人口问题。
全国1.23亿人里,老人们占了一大块,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劳动力缺口大到填不上,连一直排斥移民的日本都松了口,2024年外籍劳工占了制造业的12%,养老院里一半护工来自越南、菲律宾。
这些外国人撑起了日本4.2%的GDP,没他们好多行业得关门。
天普大学的纳多教授说得实在:“特朗普还把日本当成平起平坐的对手,可现在的日本早就不是了。”
确实,现在的日本靠的是社会稳,地铁准点到秒,街道干净得发亮,但经济增长的劲儿早就没了。
资深经济学家JesperKoll回忆当年,日本人人均GDP都超过美国,“不仅造车,还买你的房子当房东”,可这些都成了老黄历。
特朗普自己的经历也透着时代的反差。
1990年他去东京,想见天皇被拒,人家说“书面申请等一年”。
2025年再去,天皇主动接见,还是第二次会面。
身份变了,可他看日本的眼光没变。
第一任期时,安倍靠着陪打高尔夫、说“天皇即位比超级碗重要100倍”才安抚住他。
现在他的团队想让美日关系柔和点,可他骨子里的对抗思维改不了。
2025年这场谈判根本没当年“豪门对决”的意思。
日本拿不出当年的底气,特朗普举着的还是四十年前的老办法。
他盯着协议里的5500亿投资、15%关税,却没看见日本现在连维持自身运转都得靠外籍劳工,哪还有多余力气跟美国掰手腕。
这场谈判更像个隐喻。
特朗普的执念来自一个已经消失的日本,他用旧地图找新路,自然摸不准方向。
日本从经济神话跌到第四,靠的是稳定过日子。
未来的美日关系,要是还抱着过去的恩怨算现在的账,怕是两边都讨不到好。
毕竟时代早变了,再盯着四十年前的对手较劲,真的过时了。
来源:南山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