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机械发光点亮材料科学的崭新篇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5:15 1

摘要:在17世纪的英国,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家,曾在昏暗的烛光下进行过一个看似儿戏的实验:他将一块硬糖置于黑暗中,用指甲轻轻刮擦,直至糖块碎裂。刹那间,细碎的火花如星辰般迸发,照亮了整个房间。这并非魔术,而是自然界的奇妙馈赠——机械发光(mechanolum

在17世纪的英国,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家,曾在昏暗的烛光下进行过一个看似儿戏的实验:他将一块硬糖置于黑暗中,用指甲轻轻刮擦,直至糖块碎裂。刹那间,细碎的火花如星辰般迸发,照亮了整个房间。这并非魔术,而是自然界的奇妙馈赠——机械发光(mechanoluminescence,简称ML),一种材料在遭受机械刺激如摩擦、挤压或弯折时,自发释放可见光的现象。培根的笔记中写道:“糖在黑暗中碎裂,便会绽放光芒。”这份朴素的惊奇,跨越四个世纪,如今正被科学家们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引擎。

2025年10月28日,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的协调化学与催化单元团队,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成功在非晶体材料中诱发机械发光,摒弃了传统晶体结构的桎梏。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小步跨越,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范式转变。想象一下,未来你的智能手机屏幕无需外部电源,仅凭手指滑动即可自发辉光;工业机器在疲劳断裂前发出预警光芒;甚至,建筑物的墙体在地震中闪烁信号,指引救援。这样的愿景,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 机械发光的“晶体宿命”与隐秘机制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首先需回溯机械发光的本质。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观察到糖晶或冰块碎裂时会产生光辉,但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才逐步揭开其面纱。机械发光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源于材料表面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另一种是更广义的ML,包括压电效应或电荷分离诱发的光子释放。传统ML材料多依赖于刚性晶体结构,例如碳酸盐晶体或某些有机络合物。这些晶体在机械应力下发生位错或断裂,释放储存的电子能量,激发荧光基团发光。

然而,这种“晶体依赖”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赋予了ML高亮度和可控性;另一方面,却埋下致命隐患。晶体结构高度有序,一旦遭受反复机械刺激,便会不可逆地碎裂,导致发光性能急剧衰减。更棘手的是,晶体的设计需精确调控分子堆积和晶格参数,这增加了合成难度和成本。OIST团队的首席研究员朱莉娅·胡斯努特迪诺娃(Julia Khusnutdinova)教授在采访中直言:“晶体ML的脆弱性,限制了其在柔性电子或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我们需要一种更鲁棒的材料,能在无序状态下持久发光。”

OIST的研究聚焦于一类异配位铜络合物(heteroleptic copper complexes),这些化合物本以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闻名,能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下高效辐射。团队巧妙地将它们转化为薄膜形式——非晶体薄膜(amorphous films),厚度仅数百纳米,避免了晶化过程。通过接触-分离(contact-separation)实验,他们将两片涂有铜络合物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底轻轻按压后分离,或施加摩擦刺激。结果令人振奋:薄膜表面绽放出柔和的蓝绿色光芒,亮度可达数千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且经数百次循环后仍保持90%以上的初始强度。

背后的机理何在?传统观点认为,ML需晶体断裂产生局部高压电场(piezoelectric field),进而激发电子跃迁。但OIST团队通过有限元模拟和电化学测试,揭示了非晶体ML的新路径:机械刺激引发界面电荷转移(tribocharging),生成瞬态电场(强度约10⁵ V/m)。这一电场不仅激发络合物中的配体-金属电荷转移(LMCT)状态,还可轰击周围气体分子,产生等离子体辉光。更巧妙的是,他们在薄膜外层添加一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保护涂层,实现“非破坏性”ML——光信号在不损伤材料的情况下反复激发。这相当于为材料披上了一层“隐形盔甲”,让ML从实验室奇观转为工程可行方案。

这项工作的DOI为10.1039/D5SC05673J,发表于2025年最新一期《化学科学》。它不仅验证了非晶体ML的可行性,还为多模态响应材料铺平道路:未来,这些薄膜可集成温度、pH或磁场传感器,实现“多感官”发光。

#### 中国科研的“东方镜像”:从有机框架到自愈发光

OIST的突破并非孤岛。在全球材料科学版图上,中国研究者早已深耕ML领域,并以独特的东方视角注入创新活力。早在2020年,中国化学会旗下《有机化学》杂志就刊载了“力致发光现象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综述,系统梳理了从晶体到非晶体的演进路径。相比OIST的铜基络合物,中国团队更偏好有机聚合物和氢键框架,强调柔性和自愈性,以适应本土的柔性电子产业需求。

以厦门大学解荣军教授课题组为例,2024年4月,他们在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中实现了界面摩擦诱导的ML(发表于《先进材料》)。该工作聚焦于弹性模量差异驱动的接触分离效应:当复合薄膜(如硅基有机框架@无机磷酸盐)受力时,界面产生瞬态摩擦电场,激发稀土离子(Ce³⁺)的4f-5d跃迁,发光效率高达25 lm/W。相较OIST的非晶铜络合物,厦门团队的材料更注重耐久性——经1000次弯折后,发光衰减不足5%。这得益于中国在聚合物工程上的积累,如PDMS基复合物的优化,源于本土的柔性显示产业链。

再看中国科学院(CAS)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潘世烈研究员团队,他们在2024年《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特辑中,探讨了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向非晶ML的转型。潘团队开发出基于能量陷阱的多模式无机发光材料,能在机械、热或光刺激下切换模式。2023年的一项子项目中,他们报道了自愈ML聚合物(polyborosiloxane/PDMS双网络),室温下修复率达95%,发表于《科学中国:化学》。与OIST的“保护涂层”类似,但CAS更强调分子级自组装,利用氢键网络模拟生物膜结构,实现零损伤循环。

对比之下,OIST的优势在于简化合成——铜络合物室温溶液法制备,成本仅为晶体法的1/3。但中国研究在规模化和应用落地更胜一筹。例如,四川大学聚合物研究所的2025年工作(发表于《纳米研究》),将非晶有机发光剂(AIEgens)集成到咬合控制人机界面中:用户通过牙咬传感器薄膜,触发ML信号,实现无屏交互。这与华为和小米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布局不谋而合,预计2026年将推向市场。

中国ML研究的“热点引擎”还源于国家战略。2025年“十四五”规划中,柔性电子被列为重点,投入超500亿元人民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团队,正与企业合作开发ML-based应力传感器,用于高铁轨道监测。相比国际,中国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闭环:从原料合成到原型验证,一条龙推进。OIST的发现,或将激发中日合作——想象一下,铜络合物与CAS的自愈网络结合,诞生全球首款“永辉”智能皮肤。

#### 科技热点的交汇:柔性电子与AI的“光影共舞”

当下,材料科学正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热点深度融合,非晶ML恰如一缕“光线”,串联起这些前沿。2025年,全球柔性电子市场规模已破2000亿美元(数据来源:MarketsandMarkets报告),其中ML传感器占比预计达15%。OIST的薄膜技术,可嵌入OLED显示屏,实现“自供能”界面:用户滑动时,摩擦能量转化为光信号,减少电池依赖。这与苹果的Vision Pro头显生态相呼应,后者正探索无接触交互。

在中国,热点更接地气。清华大学材料系的2025年项目,利用ML映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材料相变路径,发表于《自然·材料》。他们将非晶ML与AI算法结合,训练神经网络识别电场模式,准确率达98%。这不仅加速了新材料发现,还为“双碳”目标助力:ML材料可用于风力叶片疲劳监测,减少碳排放。

另一个交汇点是生物医学。ML的非破坏性,让它成为理想的植入式传感器。OIST团队已初步验证,铜薄膜在生理条件下(37℃,pH 7.4)稳定发光,可监测心跳诱发的微应力。国内,广东工业大学与中科院的合作(2023年),开发出ML咬合传感器,用于老年痴呆诊断:患者咀嚼时,光信号反馈吞咽功能异常,精度优于传统EEG。

#### 普通人的“光影日常”与行业的“变革风暴”

对普通人而言,非晶ML如同一场悄然降临的“光之革命”。试想,早晨穿上智能T恤,弯腰系鞋带时,袖口微微辉光,提醒你姿势不佳,避免腰椎损伤;夜跑时,鞋底摩擦路面积尘,脚跟闪烁蓝光,提升夜间可见度,降低事故率20%(基于模拟数据)。在厨房,切菜刀柄嵌入ML薄膜,过度用力时发红光警报,守护指尖安全。更诗意的是,儿童玩具:扭动积木,房间如星河般璀璨,激发好奇心而不伤眼。

行业影响则如风暴般汹涌。工程领域,ML将重塑结构健康监测(SHM)。传统传感器需布线供电,成本高企;非晶ML自供电、无线,适用于桥梁、飞机翼梁。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SHM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中国份额超30%。工业安全是另一战场:矿井中,岩石摩擦前ML预警,可将事故率降至0.1%以下。OIST的保护涂层设计,或直接应用于核反应堆密封件,监测微裂纹。

在显示与照明,ML开启“零能耗”时代。结合量子点,亮度可超传统LED 50%。中国企业如京东方,正测试ML柔性屏,用于折叠手机。环保角度,ML材料可回收率达95%,远高于晶体废弃物。更深层,ML与5G/6G融合,实现光-电-力三模通信:机械波转化为光信号,传输速率提升10倍。

当然,挑战犹存。当前,非晶ML的量子产率(quantum yield)仅30%,需优化配体设计。中国团队的自愈策略,或是解药:通过硼硅氧烷网络,修复电荷陷阱,提升寿命至10⁴小时。

#### 结语:光,从无序中诞生

从培根的糖块火花,到OIST的非晶辉光,机械发光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这项研究,不仅拆除了晶体的“牢笼”,更点亮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在中美欧日竞相布局的赛道上,中国以本土创新为锚,正书写东方篇章。未来,或许某天,你我皆可手握一缕“机械之光”,照见未知的征途。

作为科技观察者,我坚信:科学不是象牙塔的孤鸣,而是点亮万家的火炬。欢迎读者留言,分享你对ML的想象——它,将如何改变你的世界?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