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怀孕照!法国第一夫人遭网暴,被告当庭叫嚣,结局大快人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5:23 1

摘要: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被造谣是家常便饭。但这次不一样,它不是普通的八卦,而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指控。谣言的散播者们,用“跨性别”这个词作为武器,把它变成一句骂人的脏话,试图摧毁布丽吉特的个人尊严。

10月27日,巴黎法庭上,气氛有点怪。被告席上坐了10个人,他们不是什么大坏蛋,就是一群在网上乱说话的普通人。

他们开的“玩笑”,是说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其实是个男的,是个跨性别者。现在,这个“玩笑”可能让他们坐牢。

庭审的时候,有个被告还挺有理,觉得布丽吉特只要能拿出怀孕时候的照片,就能证明自己是女人,谣言自然就没了。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其实引出了一个更怪的问题:一个人到底要怎么证明自己是女人?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说起。不知道是谁先开始的,推特上冒出个说法,说布丽吉特本来是男的,现在的身份都是假的。这谣言传得特别快,到处都是。

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被造谣是家常便饭。但这次不一样,它不是普通的八卦,而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指控。谣言的散播者们,用“跨性别”这个词作为武器,把它变成一句骂人的脏话,试图摧毁布丽吉特的个人尊严。

布丽吉特选择了反击。她和她的家人将这些网络喷子告上法庭,最终,10名被告因在推特上持续散播这些谣言而被控诽谤和侵犯隐私。

法庭上,这10名被告的辩护出奇地一致。他们几乎都说:“我们没恶意,这只是一个粗俗的玩笑。”“我们是在行使讽刺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

“玩笑”?专门研究跨性别歧视问题的记者埃利·埃尔维可不这么认为。他在接受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戳穿了这层“遮羞布”。

“这根本不是幽默,而是赤裸裸的歧视。”埃尔维解释,这种网络暴力的套路非常经典:首先,在人们心中设定一个“正常”的标准,比如女人就该是什么样,男人就该是什么样。

然后,将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贴上“怪异”“不正常”的标签。最后,通过嘲笑和羞辱,将他们彻底孤立,塑造成一个“异类”。

这次针对布丽吉特的网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造谣者们编造她是跨性别者的故事,其核心逻辑就是:成为一个跨性别者是可耻的,是不光彩的。他们用这种方式,攻击的不仅仅是布丽吉特个人,更是整个跨性别群体。

布丽吉特本人在法庭上陈述了这些谣言给她带来的痛苦。她说,这些恶意的言论不仅让她自己长期活在困扰中,更伤害了她的家人和朋友。她的孩子、孙子,都因为这些无端的揣测而备受折磨。

检察官听完陈述,当场要求对其中9名被告判处3到12个月的缓刑。法律的天平,似乎正在向受害者倾斜。

然而,庭审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幕,并不是法律的裁决,而是被告们提出的那个“要求”——让布丽吉特“自证清白”。

“她只要拿出怀孕照片,不就行了?”

“总统夫妇为什么不公开一点个人信息,把事情说清楚呢?”

这些话语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埃尔维对此发出了一个尖锐的反问:“我们什么时候会拦住一个路人,一个普通的女性,追着她问‘你是不是隆过胸?’‘你是不是整过容?’然后要求她拿出证据来证明?为什么不会?”

答案很明显,因为我们默认尊重他人的身体和隐私。可为什么当对象变成一个跨性别者,或者仅仅是被怀疑为跨性别者的人时,这种尊重就消失了?人们似乎突然就有了一种“权利”,可以去审视、去质疑、去要求对方剖开自己,用最隐私的证据来满足看客的好奇心。

这场闹剧的核心,已经不是布丽吉特到底是不是“顺性别女性”。而是一个更基本的人权问题: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定义自己的性别,并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要求他人“拿出怀孕照”来证明女性身份,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它设定了一个死板的标准:只有生过孩子、符合传统身体特征的,才算是“真女人”。那无法生育、不愿生育或身材不那么“典型”的女性,难道就不算女性了吗?

更何况,要求一位国家元首的配偶公开如此私密的医疗信息,完全是不尊重个人隐私。作为公众人物,她同样享有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

这场关于法国第一夫人的官司,看似是名人的维权案,却暴露了更严重的问题:在“开玩笑”和“言论自由”的掩护下,歧视和偏见正公然蔓延。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人的性别,该由谁定义?是自己,还是网上的陌生人?是必须用一张怀孕照片来证明,还是只要她自己认同就足够?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布丽吉特·马克龙,也关乎每个可能被所谓“标准”所伤害的普通人。

历史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从未停止。从缠足到束腰,各种“标准”不断被强加于女性身上,成为束缚她们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应再让这类偏见以新的形式重复上演。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