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专家揭秘:影响寿命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情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15:21 1

摘要:她记得儿子最近刚升职,家里的小孙子也刚学会喊“奶奶”,可不知为何,李阿姨总感觉内心泛着烦闷,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提不起精神。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65岁的李阿姨坐在餐桌前,默默翻着儿子的微信朋友圈。

她记得儿子最近刚升职,家里的小孙子也刚学会喊“奶奶”,可不知为何,李阿姨总感觉内心泛着烦闷,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提不起精神。

每逢夜深人静时,思绪反复萦绕,独自低落。

一次体检,李阿姨问医生:“我没有大病小痛,就是心里不舒服,最近总觉得人老得快,是不是年纪的问题?”医生笑了笑,拿出一份研究,把页面递给她,上面写着“情绪,是影响寿命的关键”。

这句话让李阿姨顿时一愣:原来,我们常常忽略的“心事”,竟然与长寿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跟随诺贝尔医学奖专家的脚步。

探寻情绪与寿命之间的秘密联系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心情成为健康长寿的助力?“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不妨一起看看。

提起健康长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饮食、运动、睡眠,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的研究发现:长期负面情绪会显著加速细胞老化,影响寿命比高血压、高血糖等风险因素还大。

布莱克本等团队通过追踪多个群体,发现在情绪压抑者中,端粒平均缩短幅度可达12.7%,而端粒被誉为“寿命的刻度尺”,它决定着细胞的分裂能力和人体衰老速度。

权威数据还显示,经常感到焦虑、抑郁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提升了近26%,免疫力水平也比同龄乐观者下降20%左右

同样,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对7413位中老年人的研究也证实:负面情绪管理不善者,10年后死亡率比情绪平稳者高出18%。

为什么情绪波动会影响全身健康?原理很简单。

情绪低落时,大脑会分泌更多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这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变快、胃肠功能紊乱,时间一长,加速全身“老化过程”。

打个比方,冲动暴头就像突然关小了水管阀门,日子久了水管就容易生锈变脆,身体也是如此。

诺贝尔奖团队以及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资料都表明,当你开始主动管理情绪,仅仅三个月后,身体有望迎来如下转变

睡眠质量大幅提升

保持积极心态能缩短20%入眠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减少15%。不少试验志愿者报告:“心宽了,整夜睡得更香了。”

血压和平稳率提升

长期情绪低落的人,收缩压往往比乐观人群高出8-12mmHg。而按心理学家建议坚持情绪疏解后,血压波动幅度显著趋于正常,心脑血管压力锐减。

免疫力提升、更少小病小痛

积极情绪能让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13-18%,抵抗病毒、细菌能力增强。也有研究发现,乐观者流感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利于远离慢性疾病困扰。

身体整体衰老速度减慢,焕发活力

情绪良好的中老年人,端粒长度维持更久,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风险下降。很多人甚至体验到气色变好、记忆力变灵敏、日常活力和运动兴趣提升。

专家普遍建议,从日常小事入手,积极调理情绪只要每天留意一点,这些方法“看完就能用”。

规律作息,保障睡眠

每天按时起居,避免熬夜,夜晚坚持22:30前入睡,有助于大脑情绪激素平衡,清晨醒来心情更愉快。

适度运动,释放压力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慢走快步”或太极、广场舞,运动过程中大脑会产生“幸福激素(多巴胺、内啡肽)”,天然抗“坏情绪”。

学会沟通,多与亲友交流

遇到烦恼不必硬撑,主动倾诉或倾听他人故事,让负面情绪有“出口”。哈佛研究显示,有3-5个亲密朋友的人,心理健康度高出24%

培养兴趣,定期自我调节和释放

无论是种花养草、绘画手工、读书,还是每天写一篇“心情日记”,专注喜欢的事,能让情绪获得自我疗愈的空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赵瑶, 王自强. 《中国高血压健康人群指南》, 科学出版社, 2022

杨玉峰. 《常见心理障碍的家庭干预对策》.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 2020

朱晓冬,等. "中老年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调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2023

徐勇, 孙琳琳. 《心理卫生基础与实用手册》,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8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