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其人,则天下归之;失其人,则天下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跨越千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承载着无数兴衰荣辱、成败得失,其中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无数历史风云背后关于人才任用与战略格局的奥秘。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其人,则天下归之;失其人,则天下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跨越千年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承载着无数兴衰荣辱、成败得失,其中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无数历史风云背后关于人才任用与战略格局的奥秘。
何为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乍听之下,似是简单地将将领与统帅的职责区分开来,可细细品味,其中深意却如渊似海。是将领只需攻城略地,而统帅则需谋划全局吗?还是在这短短八字之中,藏着关乎国家兴衰、历史走向的关键密码?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资治通鉴》,探寻这背后的历史智慧与深刻内涵。
在《资治通鉴》所描绘的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中,“夺城者将” 无疑是那些冲锋在最前线,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家开疆拓土的英雄。他们是战场上的利刃,直插敌人的心脏,每一次攻城略地,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书写着荣耀与悲壮。
将领,作为一支军队的核心指挥官,肩负着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重任。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挥舞着战刀,身先士卒地冲锋陷阵,更是要精通兵法谋略,洞察战场局势,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精准布局,指挥千军万马有序行动。在攻城之战中,将领们的决策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他们需要根据城池的地形、敌军的防御部署以及自身军队的实力,制定出最合理的攻城策略。是采用强攻,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还是运用奇袭,出其不意地打乱敌人的阵脚;亦或是采取长期围困,断敌粮草,使其不战自乱,每一种策略都需要将领们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翻开《资治通鉴》,廉颇的身影赫然在目。他是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在廉颇的军事生涯中,有一场战役堪称经典 —— 鄗代之战。公元前 251 年,燕国趁着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派遣丞相栗腹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廉颇临危受命,他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深知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士气并不高涨,而且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于是,他制定了以逸待劳的战略,先坚守城池,避其锋芒,等待燕军露出破绽。当燕军进攻鄗城时,廉颇亲自率领赵军精锐部队,出城迎战。他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赵军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与燕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巧妙地运用战术,分割包围燕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斩杀了栗腹,俘虏了燕军的主将卿秦。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廉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更让赵国在困境中得以重振国威,使燕国不敢再轻易进犯。
还有一位名将同样令人瞩目,他就是秦国的白起。白起,战国时期的战神,一生征战无数,攻城略地,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伊阙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公元前 293 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率军迎战。白起面对兵力多于自己的韩魏联军,并没有丝毫畏惧。他敏锐地察觉到韩魏联军之间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于是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他先以少量兵力牵制住实力较强的韩军,而将主力部队集中起来,突然向魏军发起猛烈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瞬间溃败。韩军见魏军大败,军心大乱,白起乘胜追击,将韩军也一举击溃。此役,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攻占伊阙及五座城池。伊阙之战的胜利,使秦国打开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起也凭借着这场战役,声名远扬,成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这些将领们之所以能够在攻城之战中取得胜利,靠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勇猛,更是他们对战术的精妙运用和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他们如同战场上的艺术家,用智慧和勇气谱写着胜利的乐章。他们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决策,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追求卓越。
如果说 “夺城者将” 是战场上的利刃,那么 “夺国者帅” 则是掌控全局的大脑,是决定战争胜负乃至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们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以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决策力和非凡的领导力,引领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稳步前行。
统帅,作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官,肩负着比将领更为重大的责任。他们不仅要指挥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要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方针。在战争爆发前,统帅需要对国际形势、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机遇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是否开战的决策。一旦战争打响,他们又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合理部署兵力,制定作战计划,确保战争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位统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韩信,这位被誉为 “兵仙” 的军事天才,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在战略谋划方面有着非凡的智慧。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韩信为刘邦制定了 “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 的战略计划。他深知,刘邦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先占据关中地区,以此作为根基,然后再向东发展,与项羽争夺天下。在实施这一战略计划的过程中,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齐等国,为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项羽的势力。
在攻打赵国的井陉之战中,韩信面对数倍于己的赵军,采用了背水一战的战术。他深知赵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且兵力雄厚,如果正面交锋,汉军很难取胜。于是,他巧妙地利用了赵军的轻敌心理,将汉军置于背水一战的绝境,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同时,他又派遣了一支奇兵,趁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时,偷袭了赵军的大营,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赵军在回师救援大营时,看到营中已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营已被汉军占领,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趁机指挥汉军前后夹击,一举击败了赵军,斩杀了赵军的主将陈余,俘虏了赵王歇。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体现了他对战略形势的精准把握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韩信还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平定齐国后,韩信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而是向刘邦提出了 “以齐地为根基,联合燕、赵等国,共同对抗项羽” 的战略建议。他深知,齐国地处东方,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能够占据齐国,并以此为基础,联合其他诸侯国,就能够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从而增加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算。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让他继续统领齐地的军队。韩信的这一战略建议,不仅为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名统帅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除了韩信,《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统帅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谋划能力。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隆中时就为刘备制定了 “三分天下” 的战略蓝图,为刘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肩负起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他多次率军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但他在战略谋划、军事指挥以及政治治理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道。
这些统帅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他们能够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并通过有效的决策和指挥,将这些战略方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最终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 “夺国者帅” 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为我们在当今时代如何做好战略谋划和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对 “夺城者将” 和 “夺国者帅” 的具体表现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深入剖析将与帅在能力与格局上的差异,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军事技能方面,将领可谓是术业有专攻,他们对各种战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排兵布阵、攻城略地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家常便饭,是他们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本领。就像战国时期的赵奢,他在阏与之战中,充分运用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战术理念,巧妙地利用地形,出其不意地攻击秦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他对战术的运用精准而娴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技能。
而统帅则更像是一位通才,他们不仅要对各种军事技能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除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知识,他们也必须有所涉猎。因为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这些因素都需要被纳入考虑范围。三国时期的曹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军事上的成就无需多言,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便是他军事才能的有力证明。同时,他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外交上,他也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与各方势力周旋,为自己的势力争取最大的利益。曹操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统帅所应具备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从战略眼光来看,将领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眼前的战场,关注的是当下的战斗局势和具体的作战任务。他们需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决策,以确保战斗的胜利。这种战略眼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统帅的战略眼光则更为长远和宏观,他们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战争的全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需要考虑到战争的起因、目的、影响以及各种潜在的因素,制定出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规划。韩信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中,提出了 “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 的战略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考虑到了当时的军事形势,还充分考虑到了政治、经济等因素,为刘邦最终赢得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信的战略眼光,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引领刘邦的势力逐步走向胜利。
用人之道也是将与帅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将领在用人时,更注重下属的军事才能和战斗技能,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执行命令的勇士。他们会根据下属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分配任务,以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战斗力。岳飞麾下的岳云、张宪等将领,个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在岳飞的指挥下,他们屡立战功,成为了岳家军的中坚力量。
而统帅则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统帅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刘邦能够赢得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用人。他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张良为他出谋划策,萧何负责后勤保障,韩信则统领大军作战。正是因为刘邦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才使得他的势力不断壮大,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在政治智慧方面,将领虽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但相对来说,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指挥上。而统帅则必须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因为他们的决策往往会对国家的政治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统帅需要在政治上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郭子仪作为统帅,不仅在军事上指挥有方,成功平定了叛乱,还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他深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如何维护朝廷的权威和稳定。他的政治智慧使他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为唐朝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造成将与帅能力与格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责定位来看,将领主要负责战场上的具体作战任务,他们的职责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精湛的军事技能和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而统帅则肩负着国家的战略使命,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规划战争的全局,协调各方资源,因此他们必须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更高的格局。
从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来看,将领往往是从基层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对军事技能的掌握也更加熟练。而统帅则可能有着更为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他们不仅接受过军事教育,还可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有着深入的学习和实践。这种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使得将与帅在能力和格局上产生了差异。
将与帅在能力与格局上的差异是显著的。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将领以其勇猛和精湛的战术为国家守护疆土,统帅则以其智慧和高远的战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资治通鉴》中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的智慧,虽源自古老的历史,但对于当今社会的职场、管理等领域,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可以将基层员工比作 “夺城者将”。他们身处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具体的任务和指标,如同战场上的将领,需要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工作中的 “城池”。以销售岗位为例,销售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产品知识,掌握销售技巧,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谈判,努力完成销售业绩。他们在面对客户的各种需求和挑战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运用策略,就像将领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一样。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而中层管理者则类似于连接将领和统帅的关键角色,他们既要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又要带领基层员工将战略落地执行。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将高层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合理分配给基层员工。同时,他们还要及时向上级反馈工作进展和问题,协调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跟踪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中层管理者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高层领导者无疑就是 “夺国者帅”,他们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引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行。高层领导者需要具备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决策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行业动态,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战略决策。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带领苹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如 iPhone、iPad 等,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苹果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高层领导者还要善于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利益,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政府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民众服务,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如同 “夺城者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职责。而政府的决策者则需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政策法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扮演着 “夺国者帅” 的角色。在教育领域,教师们专注于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如同 “夺城者将”;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则需要制定教育政策,规划教育发展方向,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保障,他们就像是 “夺国者帅”。
《资治通鉴》中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的智慧穿越千年时空,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身处何种岗位,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层员工要专注提升专业技能,中层管理者要做好沟通协调和执行工作,高层领导者要把握战略方向,引领发展。只有各个岗位的人都能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功,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合上《资治通鉴》,“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这句箴言仍在耳畔回响,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刻智慧,穿透了千年的时光,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
从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职场,从治国理政到个人发展,这句名言所蕴含的关于人才、职责、战略与格局的思考,始终散发着熠熠光辉。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追求个人成长,明确自身定位,发挥独特优势,至关重要。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临选择与挑战时,不妨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像统帅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以长远的眼光规划未来;像将领一样,脚踏实地,凭借专业与努力攻克眼前的难关。
来源:小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