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天开始,党内外的声音就没停过。有人一看到名单就直说“这是选副主席还是办养老院”,把年龄问题放在第一位批评;也有人把这拨人事标签化,民进党把它说成“亲中阵容”,贴了个难洗的标签。党内的反应则是两头跑:有的人出来表态支持,有的人在暗地里做协调。朱立伦当场说支
郑丽文上任三天,就把党内几个重要位子先定了下来:四位副主席、两个党务主管一并公布。
从第二天开始,党内外的声音就没停过。有人一看到名单就直说“这是选副主席还是办养老院”,把年龄问题放在第一位批评;也有人把这拨人事标签化,民进党把它说成“亲中阵容”,贴了个难洗的标签。党内的反应则是两头跑:有的人出来表态支持,有的人在暗地里做协调。朱立伦当场说支持,话里有缓和意味;比较少管党务的吴宗宪突然上了广播节目替党发声,把“追求两岸和平不等于亲中”这句话放在明显位置,外界普遍觉得这是用他的公众形象来帮党解围、冲洗负面印象。
把这几个人和派系拉到一起看,逻辑其实挺清楚的。四位副主席分别是张荣恭、李乾龙、萧旭岑、季麟连,年纪整体偏大,这是外界争议的焦点。张荣恭和连战系走得近,过去负责过两岸事务,能稳住那边的票。李乾龙是王金平阵营的人,在立院派系运作上有经验,现在又兼秘书长,偏资深路线。萧旭岑算是相对年轻一点的面孔,常跟马英九往来,做过两岸青年论坛,有和大陆高校的联系,外界觉得他可能会接手更多两岸交流的任务,顶替像夏立言那样的角色。季麟连被看作代表军系、黄復興那一块,年纪最大,需要人扶着走路的那种。按这套分配,基本上把连战、王金平、马英九和军系都照顾到了,短期内党内格局不至于大乱。
除了副主席,党务主管也有两位:组织部落给李哲华,算是吴敦义系;青年部交给侯友宜系的代表。按国民党惯例,还有好几处关键位子是空着的,外界普遍猜测接下来像考纪会主委这种位子,会安排给朱立伦系的人。朱这次说“都是好人才”,语气里带点退让,但也像是在为接下来的人事交换留路子。
争议的核心还是两件事:一是年纪,二是派系。郑丽文给出的解释是现实的:党里大概33万党员里,年纪在60岁以上的占比不少,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相对很少。她说当下可用的年轻干部有限,去年选举也显示年轻面孔普遍表现不如资深人选,关键关头还是靠老将拉票胜出。听上去有道理,但也照出一个更难缠的问题——人才断层不是一句话就能补上,培养接班人需要时间和系统工程。
把注意力放在两岸议题上,这次人事安排也有明显倾向。萧旭岑和张荣恭二人都在两岸交流上有资源和经验,合起来能够迅速接手并占到话语点,不让对手先行抢占。这就是把既有资历和关系网拿来用,短时间内保住两岸议题的主动权。问题是,如果党想真做出世代更替、改变形象,不能只靠老将互相换位子,而是要让年轻人有实战机会,慢慢承担重要任务。
时间线回头看也挺耐人寻味:郑丽文上任第三天就公布人选,外界立刻热议;朱立伦马上表态,党内表面上显示平衡;10月27日,吴宗宪上广播替党澄清两岸立场,这一幕被媒体放大,大家就把背后的协调看成早已开始运作。民进党趁机把“和平”这些论述和“亲中”标签绑在一起,舆论场里火力一下子就对着国民党。党内有人出来应对,有人在幕后操作,整体策略明显是先稳住内部,再去消化外部的批评。
说到风险,短期好处是明显的:把几大派系都喂到位,内部矛盾压下去了,避免新领导刚上任就被内斗拖垮。但长期风险也摆在那儿:如果接下来半年内不开始大力补充年轻血液,等老一辈体力跟不上、影响力衰退,党里就会出现“有人顶着头衔、没人接班”的尴尬。党务不是靠一次大手笔就能彻底变身,代沟和接班人培养需要持续投入,像训练一个接盘的下一代,需要时间和挨得住的细节工作。
再看还没到位的那些空缺。朱立伦、卢秀燕相关的人马还没完全兜入架构,后续像考纪会主委等关键位子的去向还悬着。接下来几个位置是继续沿着派系折中,还是开始给年轻人真正的舞台,这将直接影响接下来一年内党内运作的气氛。外面会继续有“亲中”与“保守”之争,选民也会盯着党能不能拿出既稳又新的组合来提振信心。
细节上也不少看点。比如吴宗宪这次出来公开讲话,本身不是常干这档子的事,他平时负责的是文化宣传,突然替党把话讲清楚,说明党里在做对外口径统一的努力;再比如把青年部交给侯友宜系,表面是给一个年轻门派机会,但这“年轻”并不等于真正的世代更新,更多是派系内的权力再分配。还有一点是:去年各级选举给党带来的教训还在,年轻候选人在基层动员上确实有短板,老将的拉票能力短期内还是更可靠。
总体来说,眼下这套人事方案像是在打保守牌,先把旧的关系网收紧,稳住基本盘,给未来留出修补的时间。但这条路能走多远,取决于接下来几步人事是否继续按老路走,还是开始真把培养接班人作为长期项目来做。现在的局面是:派系分得差不多了,口径也努力统一了,不过年轻面孔和新机制的缺口依然明显,接下来几位关键人物的任命会很受关注。
来源:多才花猫mCjAq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