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鸡西,一套65平的二手房,水电气全通还挺干净,房主一开始喊价1.2万,有人看房后直接抹零到1万成交。
黑龙江鸡西,一套65平的二手房,水电气全通还挺干净,房主一开始喊价1.2万,有人看房后直接抹零到1万成交。
折算下来每平才153元,中介把视频发上网,网友都炸了,纷纷调侃这是要把“低价房鼻祖”鹤岗甩在身后。
1万块在现在能干啥?可能就够一线城市两个月房租,或者买个好点的手机,居然能拿下一套正经住房,这诱惑力确实没几个人能顶得住。
但热闹背后,这“白菜房”到底是真香福利,还是暗藏猫腻?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
说到低价房,鹤岗绝对是绕不开的前辈。
2019年,那里5万一套房的消息传遍全国,让无数在大城市为房贷发愁的年轻人眼前一亮。
要知道,同期一线城市一套房动辄几百万,对比之下,鹤岗的房子简直像白送。
本来以为鹤岗的低价已经是天花板,没想到鸡西直接刷新纪录。
但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俩城市的低价房其实大同小异。
不管是鸡西的这套1万房源,还是鹤岗当年爆火的低价房,基本都在老旧矿区。
这些房子离市中心远,没电梯,物业也跟不上,周边的菜市场、超市都得跑老远才能找到。
这样的房子能卖出“白菜价”,一点都不意外。
毕竟位置偏、配套差,对追求便利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本就有限。
但为啥还能频频引发关注?核心还是大家对“有房”的执念,以及对高房价的无奈。
当年一批年轻人冲着低房价奔赴鹤岗,本想开启躺平生活,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广东小伙小黄花4万买了60平的房,装修又花了1万多,找了份3000块的工作,本来过得挺滋润。
可东北的冬天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那种彻骨的寒冷,不是开着暖气就能抵消的,出门就像闯“冰窖”,吓得他连夜辞职飞回广东,房子也赶紧挂了中介。
如此看来,气候差异真的能成为定居的“拦路虎”,南方人想适应东北的严寒,确实得下很大决心。
还有湖南的小杨夫妻,从上海跑到鹤岗躺平,最后还是扛不住枯燥的生活。
这里就业机会少,工资也低,夫妻俩每月收入加起来才3000块,和上海时差距太大。
更关键的是,外卖、逛街这些以前习以为常的便利全没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憋屈,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大城市。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选择离开,山西的陈老师夫妻退休后自驾游到鹤岗,一下就爱上了这里的环境。
空气好、人少清静,远离了儿女的牵绊和无效社交,老两口每天散步爬山,冬天就去海南过冬,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对退休老人来说,这样的“候鸟式”生活,确实比挤在大城市舒服。
还有自媒体创业者王佳菲,带着团队从广州搬到鹤岗,简直挖到了宝。
这里房价便宜,创业成本大大降低,当地还为电商直播提供免费场地和库房,人工成本也比大城市低不少。
现在她月收入能到4万以上,不得不说,鹤岗对这类创业者来说,确实是块福地。
鸡西和鹤岗为啥会出现这么低的房价?其实和它们的城市定位分不开。
俩城市都是有名的“石墨之都”,以前靠挖矿繁荣起来,矿区挤满了人。
后来矿产资源慢慢枯竭,加上国家对开采的调控,矿区逐渐冷清,人们也开始往市中心或大城市迁移。
大量住房被闲置,房主们每年还得交物业费、暖气费,时间久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无奈之下,大家只能低价抛售,你卖得低,我卖得更低,慢慢就形成了“白菜价”的局面。
不光是这俩城市,黑龙江大庆、辽宁阜新、河南鹤壁这些资源型城市,也零星出现了低价二手房。
这背后其实是时代的变化,房子的“商品属性”慢慢弱化,“居住属性”越来越突出。
一个家庭拥有多套房,不再是值得炫耀的事,反而可能成为负担。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1万一套的房子,到底该不该入手?真得慎重。
买房不能只看价格,得先想清楚自己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周边的交通、医疗、教育配套能不能满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万一以后想卖,这房子能不能顺利出手,可别到时候“买易卖难”,砸在自己手里。
毫无疑问,低房价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机遇,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驾驭。
对退休老人或有线上收入的创业者来说,可能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但对需要稳定就业、追求便利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是个坑。
房子的核心功能是居住,咱们买房不能跟风追低,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毕竟每一分钱都是辛苦赚来的,花得明明白白、物有所值,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至于鸡西的“白菜房”,看看热闹就行,真要下手,可得多打几个问号。
来源:律行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