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6岁高龄的“双头黄酒酿酒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铎,接过亲传弟子李亚桥、郭爱花奉上的宋派佳酿,醇厚酒香与师徒温情在汤阴县宜沟镇的百年酒坊中交融。
当96岁高龄的“双头黄酒酿酒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铎,接过亲传弟子李亚桥、郭爱花奉上的宋派佳酿,醇厚酒香与师徒温情在汤阴县宜沟镇的百年酒坊中交融。
这位守护中原黄酒技艺八十余载的大师,在96岁诞辰之日迎来了最珍视的传承者——宋派酒庄的两位主理人。他们不仅是大师亲授的非遗传人,更以《北山酒经》为纲,完美复刻出鹅黄、琥珀等宋代名酒,而大师的精准指导与发展献策,正让这缕千年酒香在新时代愈发绵长。
寿辰之约:师徒间的匠心接力
2021年,“双头黄酒酿酒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铎成为首位代表性传承人。此时的他已年过九旬,却比以往更忙碌:整理手写的酿酒笔记,将“看气观色识酒度”“凭手感辨发酵”等独门技艺记录成文。走进校园、社区开展非遗讲座,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黄酒文化。还主动联系当地政府,提议建立“双头黄酒文化陈列室”,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技艺。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郭铎总说:“这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得把它好好交给下一代。”
96岁寿辰当天,汤阴宜沟镇的郭铎家中热闹非凡,最让老人欣慰的,是亲传弟子李亚桥与郭爱花的到来。
2021年,宋派酒业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李亚桥与郭爱花正式拜入郭铎门下,成为“双头黄酒酿酒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四年来,二人始终牢记师傅“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教诲,以宋派酒庄为载体,潜心复刻传统佳酿,此次登门,他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厚礼”——复刻成功的宋代鹅黄酒、琥珀酒,以及创新研发的宋派清酒。
作为宋派酒庄的主理人,李亚桥与郭爱花始终以行动践行教诲。从筛选优质小米,到取用洧水龙泉山泉,再到遵循“麦季制曲、腊月浸米”的祖制,每道工序都延续着大师亲授的准则。
“师傅常说,酿酒如做人,差一分火候都不成。”郭爱花这样说到。这场寿辰之约,既是弟子对师恩的感念,更是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生动见证。
佳酿焕新:复刻千年的宋酒风华
桌面展台上,宋派黄酒的鹅黄、琥珀与清酒静静陈列,澄澈酒液在光下流转,重现千年前的宋风雅韵。这些佳酿的诞生,既是李亚桥、郭爱花数年钻研的成果,更离不开郭铎大师的技艺奠基。
琥珀酒堪称北宋名酒的当代回响,完美诠释了李清照笔下“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意境。其以黄河流域小米为原料,沿用《北山酒经》记载的古法,历经浸泡、蒸饭、落缸、开耙等18道工序,再经黄土窑洞18个月以上窖藏,最终酿成的酒液呈深琥珀色,入口绵柔醇厚,余韵中带着谷物本香与草本清冽。
鹅黄酒则以“清爽淡雅”诠释宋式雅致,作为北宋宫廷常见的款待用酒,其通过古法手造与现代理念整合,将小米的温润与花果的清甜融合,口感柔和回甘,成为宋派“国际版”系列的经典之作。
而清酒是宋派的创新突破,追求极致纯粹。摒弃额外添加,仅靠原料与菌群自然发酵,酒体清亮透明。
“这款酒的发酵温控,全靠师傅教的‘看气观色’绝活,误差绝不超2℃。”传承人李亚桥的话道出了技艺传承的精髓。
大师点睛:守正创新的发展密钥
品鉴宋派清酒后,郭铎大师抚掌赞叹之余,更给出精准指导:“清酒求纯,但纯非寡淡。可微调曲种配比,保留米的本味的同时增一丝回甘,既守古法又合今人味蕾。”这番话让在场众人茅塞顿开,李亚桥当即详细记录,“师傅总能点透关键,这正是传承的价值。”
谈及酒厂未来,大师提出了两点核心建议。
第一,坚守原料根基:维护好“宋派非遗黄酒专属原料基地”,从源头把控好小米的品质。
第二,深化文化赋能:主张将“双头黄”的民间传说、宋代黄酒的文人故事,融入品牌传播中,比如在酒瓶标签上印故事、在直播间讲非遗,让每一瓶酒都成为“文化载体”。
这些建议,既有老一辈传承人的经验沉淀,又贴合当下市场的需求,让宋派团队备受启发。正如李亚桥所说:“师傅的建议,就像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让我们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正如大师所言:“黄酒是传统‘国酒’,要让老手艺在年轻人手里活起来。”
薪火不熄:非遗新生的宋派实践
从16岁学酿酒的少年,到96岁仍心系非遗的大师,郭铎的一生,是中原黄酒技艺传承的缩影。
而李亚桥、郭爱花等年轻传承人的出现,则让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新的活力——他们既懂古法,能复刻出宋代佳酿,又懂创新,能研发出符合现代口味的清酒。更懂传播,能用直播、短视频让非遗“出圈”。
如今,走进宋派酒庄,既能看到传统的黄土窑洞窖池、木质酿酒工具,也能看到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线上直播间。还能品尝到复刻的宋代名酒。
这种“古法为根、创新为翼”的发展模式,正是郭铎大师所期望的“非遗新生”。
这杯穿越千年的酒里,装着的不仅是五谷精华,更是郭铎大师的匠心、师徒相授的温情,以及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当宋派酒的光影在杯中晃动,我们看见的,是非遗传承的鲜活答卷,更是宋派走向未来的清晰足迹。
来源:宋派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