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字,它有昼夜节律,清晨6点到10点是全天血压的第一个高峰,医学上称为“晨峰高血压”。正常人群,这个波动平稳过渡;而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交感神经过度敏感,晨起血压飙升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击”。
清晨六点半,病房查房还没结束,急诊电话打了进来。72岁高血压老患者突发意识模糊、偏瘫、语无伦次,血压记录:183/102毫米汞柱。
入院前,他已经连续三周早晨血压超过150,每天吃药,但从未觉得这是个“急事”。这不是个例,秋冬季节,清晨高血压正在悄悄成为脑卒中和心梗的引爆点。
血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字,它有昼夜节律,清晨6点到10点是全天血压的第一个高峰,医学上称为“晨峰高血压”。正常人群,这个波动平稳过渡;而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交感神经过度敏感,晨起血压飙升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击”。
为什么秋冬尤其危险?外周血管对低温高度敏感,寒冷刺激下,血管收缩、阻力骤增,心脏负荷陡然加重。
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高血压患者血压平均升高1.3-1.5毫米汞柱。对本身控制不佳的患者而言,这种气温波动就如同“点燃引线”。
不少老年患者反映,自己白天测血压还算平稳,但一到清晨就高得离谱。这正是晨峰高血压的隐匿性所在。白天血压正常并不能代表控制良好。2019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研究》指出,高达45%的患者存在晨间血压升高现象,却未被及时识别和处理。
早上血压超过150,对血管的打击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脑血管。高压状态下,脑动脉容易破裂或形成血栓,导致卒中。
其次是心脏。清晨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时段,血压骤升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触发心梗。还有眼底出血、主动脉夹层等也多在晨间高发。
长期清晨血压高于150的患者,卒中风险增加3倍,心梗风险增加2.7倍。更严重的是,这种状态往往被误认为“暂时波动”,错过了干预时机。
2021年《柳叶刀·区域健康》中国高血压流行趋势分析指出,清晨血压未控制者,其年死亡率是控制良好者的1.9倍。
不仅心脑血管,高血压还与某些癌症发生有关联。2020年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全国性随访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肝癌、肾癌、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虽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长期高压环境可能导致细胞氧化应激、慢性炎症,为癌变提供土壤。
那为什么“150”是一个重要的分界?并非凭空设定。2022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指出,老年人清晨血压控制目标为<150/90毫米汞柱。超过150,意味着血压已经对器官构成明确威胁,特别是对心、脑、肾三大靶器官的慢性损伤。
临床上,我见过太多患者对这个数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习惯用“我没不舒服”来判断病情,却忽略了高血压是“无声杀手”。它不需要症状,就能在无形中腐蚀血管。很多患者都是在第一次脑梗或心梗后,才真正意识到血压的残酷。
如果你已经发现早晨血压经常超过150,尤其在秋冬季节,那就要牢记我这句临床经验总结:“三做四不做,胜过吃两片药。”。这不是口号,而是我多年门诊总结出的实用指导。
第一件要“做”的,是早起后坐床3分钟再起身。很多老人醒来就急着下地,忽略了血压和体位之间的关系。快速起身可能诱发体位性低血压,而慢慢坐起,有助于神经系统适应血流变化,减少心脑供血不稳。
第二件“做”的,是起床后立刻测一次血压并记录。不要等早餐后或外出归来才测。晨峰高血压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清晨状态。用电子血压计连续监测一周,才能判断清晨血压是否稳定。
第三件“做”的,是药物服用时间根据血压节律调整。很多患者习惯早饭后吃药,但部分长效降压药在凌晨作用不足。医生可根据血压图谱,将部分药物调整为夜间服用,以压制清晨高峰。
而“四不做”中,第一不做是早晨空腹大量饮水。很多健康文章推荐早起喝水润肠,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空腹饮水过快可能突然增加血容量,引发血压波动。正确方式是小口缓饮、分次饮用。
第二不做是清晨剧烈运动。有些人喜欢晨跑,但在气温低、血压高的状态下,剧烈运动反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建议将有氧锻炼安排在上午十点后,等血压稳定后再进行。
第三不做是晨起空腹饮酒或饮浓茶。酒精和高浓度茶碱都可能引发交感神经兴奋,短时间内导致血压飙升。尤其是在晨峰时段,这种刺激容易演变为中风诱因。
第四不做是忽略晨起胸闷、头痛、乏力等信号。这些症状常被认为是“没睡好”,但在清晨高血压背景下,很可能是心脑供血不足的预警信号。出现这类症状应立即测血压并就医评估。
秋冬季节,温差大、日照短,褪黑素水平升高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也是清晨血压异常的重要机制。老年人睡眠浅、清晨易醒,更容易受到这种节律紊乱影响。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是调节血压节律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发布的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坚持服药的高血压患者中,有23.6%的人群存在晨峰血压未控制问题。这意味着,仅靠药物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生活方式干预仍是管理清晨高血压的核心之一。
作为医生,我始终强调:降压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场长期的器官保护战。控制清晨血压,不是为了让血压好看,而是为了让心脏、脑组织、肾脏免于过早老化和损伤。尤其在秋冬,任何忽视清晨血压的行为,都是对身体的慢性透支。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早上血压高,是不是就得加药?”我通常会先让他们做血压日记,再评估药物类型和服用时间。不是一味加量,而是要科学调整时间与组合。不懂血压节律,就像拿着地图却走错了方向。
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对血压规律的尊重。曾有一位老教授告诉我:“高血压不是病,是提醒你生活应该慢下来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它提醒我们,清晨血压不是数字的起落,而是身体对生活节奏的一次抗议。
在门诊,我常对患者说:“你不把早晨的150当回事,它就会把你的脑血管当目标。”这话听起来重,但每一次中风、每一例猝死,背后都有数月甚至数年的预警,只是我们没去理会而已。
秋冬的清晨,是高血压最危险的时段,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段时间。不要等到心梗上门、脑梗发作,才开始重视清晨那一个小小的数字。150不是警戒线,是分界线,是你与灾难之间最后的缓冲带。
让我们从明天早上开始,坐三分钟、测一次压、按时吃药、不喝浓茶、不过早运动,只要你认真对待这四小时的血压,它就不会在你最脆弱的时候背叛你。
[1]王辰.中国高血压防控形势与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1-4.
[2]高润霖.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现状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91-797.
[3]郭艺芳.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2):112-116.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