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向来是大家的心头大事。可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预制菜成了不少人的餐桌新选择,但关于它“到底健不健康”的争论从没停过。难道预制菜真就像传言里那样,是充满添加剂的“不健康代表”吗?
“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向来是大家的心头大事。可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预制菜成了不少人的餐桌新选择,但关于它“到底健不健康”的争论从没停过。难道预制菜真就像传言里那样,是充满添加剂的“不健康代表”吗?
其实,预制菜既不是绝对的健康天敌,也不是毫无顾虑的放心选择。咱们得客观看待它的两面性。从缺点来说,预制菜从加工到送到手里,要经过不少环节,维生素、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溜走”。为了让味道更诱人、放得更久,不少预制菜会加调味剂和防腐剂,高盐高脂的情况也很常见——要是天天吃,心血管可就遭不住了。更让人担心的是,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发现,市面上有些预制菜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可能超标,长期吃还会干扰内分泌。要是生产、运输环节没管好,细菌污染、食材变质的风险也会找上门。
但话说回来,预制菜也有“闪光点”。有些品牌会精心搭配食材,帮咱们把营养配均衡;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都得遵守国家规定,添加剂用量、卫生标准都有严格把控,安全性还是有谱的。关键在于,咱们得学会“火眼金睛”挑对货,记住这四个小技巧准没错。
首先看标签信息,这可是挑预制菜的“说明书”。钠含量得盯着,选每100克里≤400毫克的低钠款,超过600毫克的高盐货赶紧pass;配料表越简单越好,添加剂种类别超5种,像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这类防腐剂能躲就躲;脂肪含量建议控制在每100克≤20克,同时也得看看蛋白质和能量值,别踩了“热量坑”。
接着选对产品类型。优先pick即烹、即配类的,这些加工程度低,更贴近新鲜食材;深加工肉类和油炸款要谨慎,尽量选清蒸、水煮做法的;要是看到颜色异常鲜艳或暗沉的,十有八九是加了增色剂或食材不新鲜,直接绕路走。
然后查认证资质,正规军才靠谱。包装上必须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是基本门槛;要是能选到通过HACCP、ISO22000这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品牌,就更安心了;标注“低盐”“低脂”“无添加”的产品,也可以多留意。
最后别忘关注外观和存放。买的时候看包装有没有破损、胀气,回家后要生熟分开存。冷冻类建议3个月内吃完,放太久口感就差了。
选对渠道也能少踩坑。线上的京东、天猫有不少品牌旗舰店,比如味知香、谷言这些,品质有保障,但得认准信誉好的店,仔细看生产日期;盒马、叮咚买菜这类生鲜平台,自有预制菜主打新鲜,配送快还能看检测报告;社区团购价格实惠,适合批量买。线下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冷冻区品类全,能当场翻标签;预制菜专卖店有专业人员给建议;食材批发市场适合批量采购,但得自己好好辨别质量;直播带货互动性强,能看制作过程,还常有优惠,不过也得擦亮眼睛。
不少人还关心保质期,其实不同预制菜差别大。冷冻类未开封能放3到12个月,得在-18℃以下保存;冷藏类通常3到7天,必须全程0-4℃冷链;常温类靠高温杀菌和真空包装,能放6个月到1年;半成品冷藏3到5天,冷冻能延到1到3个月。
判断过期也有小妙招。先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算准日子,同时得注意储存条件——要是要求冷藏的菜在常温放了6小时以上,就算没到保质期也可能坏了。再靠“看闻摸”把关:冷冻菜要是冰霜厚、食材变色,冷藏菜要是长霉、汤汁浑、包装鼓包,那肯定不能吃;开封后闻到酸味、馊味、哈喇味,别犹豫直接扔;解冻的肉发黏、没弹性,米饭结块变硬有异味,也都是变质的信号。
说到底,预制菜本身没有对错,它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咱们不用把它当成“洪水猛兽”,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学会科学挑选、合理搭配,让预制菜和新鲜蔬果“搭班子”,既能享受便利,也能吃得健康。毕竟,“病从口入”的道理咱都懂,把好入口关,才能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来源:机智的柑桔8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