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同行:激荡年代的群星闪耀时-1954年(钱正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9:39 1

摘要:1950年夏,淮河流域暴雨如注,洪水肆虐豫皖两省,4000万亩良田沦为泽国,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时年27岁的钱正英站在淮河堤防上,望着汹涌的洪水,思绪回到了十年前的选择——1942年,她放弃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业,毅然加入新四军,从繁华都市走向烽火战

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从治淮先锋到三峡工程掌舵者,她用一生守护江河安澜

钱正英

1950年夏,淮河流域暴雨如注,洪水肆虐豫皖两省,4000万亩良田沦为泽国,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时年27岁的钱正英站在淮河堤防上,望着汹涌的洪水,思绪回到了十年前的选择——1942年,她放弃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业,毅然加入新四军,从繁华都市走向烽火战场。这个出身嘉兴书香门第的姑娘,本可成为沪上工程师,却选择将青春献给革命。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她一边教授文化课,一边参与水利勘察,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真正含义。

钱正英站在淮河堤防上

1944年,钱正英正式走上水利岗位,任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她组织群众修堤筑坝,既保障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又为前线部队修路架桥。1948年孟良崮战役期间,她带领工程队昼夜奋战,确保华东野战军的物资运输畅通。这种“一手拿枪、一手治水”的特殊经历,塑造了她果敢坚毅的工作风格。1949年,她作为山东省优秀妇女代表出席首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此时已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

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钱正英被任命为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这位时年27岁的女部长,面临着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工程的考验。她与水利专家汪胡桢等共同制定《治淮方略》,创造性地提出“蓄泄兼筹”的治理原则。为争取中央支持,她随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曾山赴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当周总理充分肯定《治淮方略》时,她激动得整夜未眠。

1951年,钱正英担任润河集分水闸枢纽工程总指挥。在施工最紧张的阶段,她连续三个月驻守工地,与技术人员同吃同住。某日深夜,基坑出现管涌险情,她冒着暴雨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带领工人用沙袋封堵决口。

钱正英总是冲在一线

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让她在工程队伍中树立起崇高威望。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佛子岭水库设计方案争议中,面对苏联专家坚持土石坝的方案,她深入调研后力排众议,支持中国专家提出的混凝土连拱坝方案。1954年水库建成后经受住特大洪水考验,成为中国筑坝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

1952年,29岁的钱正英任水利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首任院长。她在开学典礼上对师生们说:“治水者必先懂水性,更要懂民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水利理念,贯穿了她后来的全部工作。在担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领导期间,她主持编制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治理规划。每个方案都经过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她常说:“水利工程错一步,代价就是百姓的生命财产。”

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

1970年代,在葛洲坝工程建设中,技术委员会13次重大会议她全程参与。当截流方案面临争议时,她驻守工地反复验算,最终向国务院立下“军令状”。

1981年1月4日,长江干流首次截流成功,世界水电史上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而她更重要的贡献是推动水利法治建设——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水法》和《水土保持法》,使水资源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1986年,63岁的钱正英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面对这个争议半个世纪的超级工程,她组织412位专家、14个专业组开展全面复核。论证期间,她坚持“每位专家的意见都要记录在案,每个反对声音都要认真研究”。某次专题会议上,两位院士因泥沙问题争执不下,她连夜调阅国内外上百份资料,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技术路线。经过三年严谨论证,最终形成“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科学结论。

钱正英治学严谨,事必躬亲

1992年三峡工程在全国人大通过后,已近古稀的她再次扛起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在施工高峰期,她坚持每季度深入工地,爬脚手架、下基坑,用放大镜检查混凝土浇筑质量。她提出的“不留工程隐患是三峡工程最高原则”,成为全体建设者的座右铭。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时,80岁的她在日记中写道:“半个世纪的梦想终成现实,此生无憾矣。”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钱正英并未安享晚年,反而开启了科研新篇章。她牵头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等6项重大咨询项目,其中关于塔里木河治理的建议,让濒临枯竭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2014年91岁高龄时,她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女院士。领奖台上,她幽默地说:“我就像老水利工程,需要经常维护加固。”

钱正英获奖

晚年最让她牵挂的是水利人才培养。作为河海大学首任院长,她建立的水利基金至今仍在资助贫困学生。

2018年,95岁的她坐着轮椅回校参加活动,对青年教师说:“治水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你们要准备好跑接力赛。”这种薪火相传的信念,正是她80年治水生涯的最佳注脚。

2022年10月22日,钱正英走完99年的人生历程。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她珍藏的1945年治淮笔记,扉页上工整写着:“水利工程师的战场在江河,功碑在民心。”这句青年时代的誓言,她用一生作了完美诠释。从淮河岸边的年轻技术员,到执掌全国水利的部长,再到三峡工程的质量守护者,她始终保持着“白天跑工地、晚上看图纸”的工作习惯。

她的贡献不仅在于建造了多少工程,更在于创立了科学治水体系。她主编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成为行业经典;她推动成立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让中国治水经验走向世界;她培养的数千名水利人才,已成为江河安澜的中流砥柱。正如她常说:“中国的江河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它们。”

在1954年的历史坐标上,与钱正英共同闪耀的还有:
黄昆——这位物理学家在1954年发表《晶格动力学理论》,开创了中国半导体物理研究先河。他的科学探索,代表着新中国基础研究的崛起。
梅兰芳——京剧大师在1954年完成《舞台生活四十年》回忆录,系统总结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他的文化传承,彰显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生机。

将钱正英作为1954年的代表人物,源于三个维度的考量:
历史节点:1954年佛子岭水库竣工-9,标志中国现代水利建设取得突破。作为工程决策者之一,她展现的技术自信与战略眼光,正是新中国建设者精神的缩影。
时代价值:她在男性主导的工程技术领域脱颖而出,打破性别偏见;更以科学态度平衡发展与环境,其“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超前于时代。
精神传承:从战火中的学生党员到共和国部长,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榜样。

笔者感悟,选择钱正英并非只因她的职位与成就,更因她代表了一种久违的“工程师精神”——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以严谨态度守护自然。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