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舟二十一号确定在10月31日23时44分升空,张陆领衔的新老搭配乘组就位,3位老航天员再度与本次任务无缘
神舟二十一号确定在10月31日23时44分升空,张陆领衔的新老搭配乘组就位,3位老航天员再度与本次任务无缘
我是在新闻发布会直播里听到这条时间点的,主持人话音刚落,屏幕里切到发射区的长二F遥二十一,塔架灯光稳稳地照着箭体,近距离镜头里能看到舱门边有人做最后的复核动作
按官方通报,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船箭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状态良好,地面系统稳定,空间站运行正常
这意味着该有的牌都摆在桌面上了,进入实打实的“倒计时”
事情的起点其实更早
2025年的年度规划里明确要完成两次载人飞行和一次货运补给,这就需要在众多候选人里敲定执行神舟二十一号的合适乘组
3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宣乘组选定并投入针对性训练,从那天起,飞行方案、在轨工作分工、医疗保障就像齿轮一样一环扣一环转起来
10月24日,飞船和火箭的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区,监控画面里,运输车缓慢拐过熟悉的弯,塔架随即抱臂
29日,全区合练顺利完成,各系统交叉检查,“问题清单”一项项扫清
30日的发布会上,发射时间和乘组人选正式对外公布,任务进入临门一脚
这次飞行的三个人很容易记住
张陆担任指令长,曾参加神舟十五号,经验老到;
武飞、张洪章都来自第三批航天员,首次飞行
身份背景也颇有代表性:武飞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张洪章则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研究员
说白了,就是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齐活了,老带新,更像一支专业球队的首发阵容
技术安排上,这一程走的还是效率路线
神舟二十一号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约3.5小时后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组合体将形成“三船三舱”
这样的时间尺度,地面观众还没看完一场电影,航天员已经“回家”,这就是过去几年在轨操作和地面仿真积累下来的底气
更现实的是,天气这关也不能掉链子,周边气象团队会密切跟踪风向、云量和温差变化,给发射窗口留好余地,这些话平时听多了,但每次到这个节点都还是会捏把汗
很多人关注的另一条,是“谁没在名单里”
3位为人熟知的老航天员再次错过这次飞行,引发一阵唏嘘
我完全理解这种情绪,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在神舟飞船里看到一些“老面孔”
按公开履历梳理一下,杨利伟不用多说,神舟五号把中国人第一次送上太空,21小时23分的飞行,写进了教科书
张晓光在神舟十号与聂海胜、王亚平同乘,是中国“太空授课”的关键参与者,也被不少业内人称作“第一位太空摄像师”
刘旺则是神舟九号乘组成员,与景海鹏、刘洋完成了对接任务,在空间实施飞行器姿态控制,开了中国航天员“开飞船”的先河
看到这,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说“可惜”
那他们还有没有机会?
有业内人士提到,第二、三批航天员已成为执行任务的主力,第四批也入列训练,风险控制和代际传承是优先考虑
换句话说,任务“上桌”的大概率是更年轻、飞行窗口更长的队伍
有人会举出一个反例:美国的约翰·格伦
1962年他完成美国首次轨道飞行,36年后,77岁的他又坐上航天飞机回到太空,参与大量医学实验,点燃了公众对航天的新一轮热情
但对比之下,我国的任务体系、飞行器类型和在轨目标不同,直接平移经验并不现实,情怀不能替代流程
把视角拉回到空间站,这些年的“成绩单”足够厚
截至2024年12月1日,空间站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超过300TB数据,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0多篇,产出专利150多项
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背后,是航天员们一次次把样品从货物舱取出、放进实验柜,再把结果“打包”送回地球的繁复流程
2024年末发布的进展报告也写得清清楚楚
空间站计划在轨稳定运行10年以上,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需求开展体系化研究,这意味着它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间稳定“开工”的国家级实验室
现实层面,这次乘组上去不会是“独门独户”
任务窗口期内,天舟十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二号会相继来访,任务衔接、物资补给、在轨轮换都要提前排好
曾经的案例已经给了我们模版
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六号在轨轮换,从舱门互拍到工作交接,再到出舱配合,整个过程“平稳过渡,高效运营”
这种看似“常规”的稳定,其实是最奢侈的
回到那3位老航天员,我更愿意把今天的缺席理解为另一种在场
他们把“第一脚印”踏下去了,后来者才有路可走
是否再飞,其实从来不是由情感投票决定的
有人问我,如果哪天他们真又披挂上阵,你支持吗?
我会说,前提是科学、流程、医学评估都给出肯定答案,像约翰·格伦那样“有明确科研目的的再飞”
但在现有的任务节奏下,更现实的画面,是他们以导师、管理者或公众沟通者的身份,把经验一代代往下传
我注意到,当天的发布会现场,有媒体追问“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任务意味着什么”
简单一句话:从队伍构成到岗位分工,我们正在把“人”这个关键要素,纳入更成熟的体系化运行
一位空间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顾逸东也说过
我国已经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大系统,完成了“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这是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历史性机遇
这话不虚,站在今天回望,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片段,十年前还是“想想都不敢想”
晚上重看发射区的直播回放,镜头扫过一排屏幕,值班工程师的咖啡杯摆在键盘旁,谁也没动它
有人在通话回路里说了一句“状态正常,程序推进”,语气平静得像是在报天气,却让人心里一下子安定下来
也许航天的魅力就来自这种反差:台前很燃,幕后很稳
更扎心的是,稳定本身就是最难的成就
还有几点我在意的小问题
其一,快速交会虽成熟,但每次执行都要重新校核边界条件,太阳活动、空间站姿态、在轨来访任务都可能影响参数
技术的“复用”,不是简单复制粘贴,是把经验变成流程、再把流程变成纪律
其二,公众期待值的管理也重要,尤其是对“谁该飞”的讨论
理性与浪漫,可以并行,但关键时刻别让浪漫压过专业
写到这里,发射时间越来越近
若一切按计划推进,10月31日深夜,我们会在屏幕上看到一团火焰托举飞船离地,三名航天员稳稳踏入他们的新一班岗
至于地面上那些没能在这次名单里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没有句号,只是换了一种讲法
来源:森森淼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