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十五五”规划,得先想明白这几个关键事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4:00 1

摘要:2025年刚开年,“十五五”规划(2026 - 2030年)的热度就起来了。对咱国家来说,县域是承上启下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县域发展好不好,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成色。所以“十五五”期间,县域咋规划、咋发展,是道必须答好的题。

2025年刚开年,“十五五”规划(2026 - 2030年)的热度就起来了。对咱国家来说,县域是承上启下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县域发展好不好,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成色。所以“十五五”期间,县域咋规划、咋发展,是道必须答好的题。

一、产业别瞎折腾,得抓“特色”和“融合”

很多县域过去搞产业,爱跟风:看到别的地方搞工业园,自己也圈块地盖厂房,结果招商招不来,就算招来了也留不住,因为没特色、没竞争力。“十五五”期间,县域产业得先想明白自己有啥“独一份”的东西。

比如农业大县,别光盯着种粮食卖原粮,得搞深加工——小麦做成面粉、挂面、休闲食品,水果做成罐头、果干、果汁,甚至搞农产品冷链物流,把产业链拉长。要是文旅资源好,别只搞“游客来了拍张照就走”的低端游,得把文化、生态和产业串起来:乡村民宿能体验农活、非遗工坊能亲手做手工艺品,再搭配电商平台把特产卖全国,这就是“一二三产融合”。

还有现在国家推“双碳”,县域可以蹭新能源的东风。比如有的县风能、太阳能丰富,搞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光自己用,还能卖给电网;或者围绕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零部件,当大厂的“卫星厂”。总之,产业得有自己的标签,别搞“大而全”,要“小而精”。

二、城乡不能再“两张皮”,得打通“任督二脉”

以前县域里,县城和农村像是“两个世界”:县城里商场、医院、学校齐全,农村却道路坑洼、快递不通、看病得往县城跑。这种“二元结构”不打破,“十五五”期间县域想发展?难。

首先得补农村基建的短板。路得修到每个村小组,水管网得接到家家户户,5G信号得覆盖到村里(不然农产品直播带货都卡)。然后是公共服务下沉:县城的好学校和农村小学结对子,派骨干老师下乡支教;县城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搞医共体,医生定期坐诊、培训村医。

另外,就业也得城乡联动。县城得搞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让农村年轻人能在家门口打工;同时,农村的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也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这就得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种地的”变成“搞产业的”。打个比方,就像给城乡之间架座桥,人才、资源、资金能双向流动,而不是县城“虹吸”农村的资源和人。

三、民生得“兜得住”,让县域人有安全感

县域里,中老年人口占比高,还有大量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民生保障得“精准滴灌”。

先说就业。除了刚才说的产业园,还得鼓励“返乡创业”:给政策扶持,比如创业补贴、低息贷款,让在外打工的人愿意回来开网店、办农家乐。还有职业技能培训,别搞那种“大锅饭”式的培训,得根据当地产业需求来——要是搞农产品加工,就培训食品检验、电商运营;要是搞文旅,就培训导游、民宿管理。

教育和医疗是“底线”。县域学校不能只盯着升学率,得搞素质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和本地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医疗方面,基层卫生院不能只看感冒发烧,得提升诊疗能力,比如搞远程医疗,县城医生在线指导乡镇医生看病,让老百姓少往县城跑。

养老也是大问题。现在农村老人多,靠子女养老压力大,得发展“互助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们能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病,政府给点补贴,村里出场地,志愿者搭把手,把养老成本降下来,还能让老人有归属感。

四、生态和发展得“两手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县域里,农村占比大,生态保护好不好,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但过去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搞过度养殖、乱砍滥伐,把生态搞坏了,现在得还账。

“十五五”期间,县域得把“生态”当产业来做。比如生态农业,少打农药化肥,搞有机种植,产品能贴“绿色食品”标签,价格能翻倍;再比如生态旅游,把山水资源包装成景区,让游客来住民宿、摘果子、钓鱼,既保护了环境,又赚了钱。

另外,污染治理不能松。农村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河里,得建小型污水处理站;秸秆不能再烧了,得搞成饲料、肥料,发展循环农业;矿山开采后的土地得复绿,不能留个疤在那。说白了,生态保护不是负担,而是未来的“金饭碗”。

五、治理得“接地气”,别搞“花架子”

县域治理的核心是“服务老百姓”,但现在有些地方治理太“官僚”,文件多、落实少,老百姓办事还得跑断腿。

“十五五”期间,治理得数字化、扁平化。比如推行“一网通办”,老百姓在手机上就能办社保、医保、准生证,不用来回跑;村里装摄像头、建智慧安防系统,治安好了,还能预防盗窃、诈骗。

基层自治也得加强。别啥事都等政府来管,发动村民自己管自己:成立“村民理事会”,讨论村里修路、建广场的事儿;请乡贤回来出主意、捐钱,让村里的事儿“大家商量着来”。治理的核心是让人人有参与感,而不是政府“单打独斗”。

结语:县域“十五五”,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县域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农业大县,有的是工业强县,有的是文旅名县。“十五五”规划没有统一的“模板”,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把“特色”放大,把“短板”补上,让产业活起来、城乡融起来、民生稳起来、生态美起来、治理顺起来。

对咱普通老百姓来说,县域发展好了,家门口就有工作,老人能安心养老,孩子能接受好教育,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看得见希望的新家”。这,才是“十五五”规划真正的意义。

来源:水里悠然的水波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