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锅菜又名熬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中国北方特别是河北中南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河南东、西、北部开封、洛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常见菜品之一,东北称之为“铁锅乱炖”,抗战时称为“猪肉炖粉条”等不同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这一道菜,成为城乡百姓传统
文/李增义 冯玉明
大锅菜又名熬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菜。中国北方特别是河北中南部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河南东、西、北部开封、洛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常见菜品之一,东北称之为“铁锅乱炖”,抗战时称为“猪肉炖粉条”等不同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这一道菜,成为城乡百姓传统风俗中,逢年过节、集会、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庆典仪式中,招待宾朋的宴席上的主打主食主菜佳肴。大锅菜食材多样有异,营养丰富,汤汁浓郁。此菜其名称的由来,首先是有很多种菜的风味,其次就是说在早年间,多是大家在一起吃饭,一起干活,所以就叫大锅菜,吃大锅菜,又有大团结、大兴旺含义。起源何时何地?众说纷纭,有以下几种可议。
古代军餐
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时,由于物资运输的限制,军粮通常需要便于携带和保存。因此,古代军粮多为硬面、干饼等。这些军粮可能与大锅菜的起源有关,因为它们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满足军队饮食需求而产生的。历史上的一些战争和行军活动,如抗日战争、红军长征等,都可能与大锅菜的起源有关。这些事件中,军队的饮食问题往往成为研究的重点。解放战争的电视剧中常有炊事班长与战士承诺“打了胜仗,吃猪肉炖粉条”场景。
与历史典故相关的说法
大锅熬菜的起源可能与汉成帝时期的五侯鲭有关。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刘骜封其舅五人为侯,史称王氏五侯,他们之间互不来往,宾客也不能走动,但娄护游历于五侯之门,五侯家各给他送食物,娄护将这些食物合而为鲭,世称五侯鲭,这被认为是大锅菜(烩菜)的起源,娄护也可以说是烩菜的发明者。
起源于唐代
薛仁贵被发配到东北时,可能将川菜中的粉条带到东北,并发展成为东北特色菜猪肉炖粉条。猪肉炖粉条是东北菜的代表之一,发源于四川。在唐朝期间,薛仁贵非常喜欢四川菜,当他被政府发配到东北后,他可能把四川菜带到了东北,并根据当时东北乱炖的来历留下这个说法:
游牧民族的影响: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是蒙古、大金、满族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这些民族过着马背上的生活,通常会携带一口大铁锅,到达宿营地后,将手头的荤素食材一起放入锅中煮食。这种简便的烹饪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东北乱炖的传统。
起源于宋代
与秦桧奸臣残害岳飞忠良有关。当时一些志士把各种菜蔬油炸并烩煮在一起,把它当成秦桧,食其肉,饮其血,以解心头之恨,为之大锅烩菜,烩,同音“桧”也。这一说法,在河南开封一代广为流传。
名源于清代
清代晚期的大学者俞樾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及了大锅菜,俞樾在其著作《茶香室丛钞》中首次提及了大锅菜。大锅菜又称之烩菜、杂烩菜,其名称是源于清代。《茶香室丛钞》是俞樾以读书札记而撰写的一部书,全书涉猎广泛,里面有罕见罕闻的小掌故、小考据,其中就涉及到大锅菜一名,其中记载:“家常只吃大锅菜,胃薄惟宜小甑餻。”这也是最早见于著述中的大锅菜名称。由此说明,大锅菜一词在清代末年及民国时期已经流行开来。相传,嘉庆元年正月,乾隆老皇帝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这种大规模的宴请活动,无疑推动了大锅菜的流行和发展。清代流行大锅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背景、经济状况、饮食习惯以及文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锅菜的流行。大锅菜不仅满足了清代人们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烹饪方式在清代的流行,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遗产。
河北邢台民间传说
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犒赏三军将士下令“数万军士同时开饭,共享美味热餐,以庆大典”。是时,粮草将尽,将士三日未饱腹,刘秀目光扫过台下饥肠辘辘的将士,突然朗声大笑:“当年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不过一坛浊酒;光武中兴,何须山珍海味!”他抽出佩剑,指向台下:“传令下去,取附近村庄肥猪十口,大冬瓜百筐,红薯粉条千斤,豆腐百块,就在这千秋台下架锅烹炊,与将士同食!”
三声炮响,百口黑铁大锅在台下列阵。军中大厨张老三,率数百伙夫忙碌起来。灶膛里塞进粗壮的桑木,火苗“轰”地窜起三丈高。铁锅里倒入用猪脊骨熬了半宿的浓汤,滚油爆香葱姜蒜,将切成麻将块的五花肉煸炒出油,再放入冬瓜块、卤水豆腐、红薯粉条,最后加入香葱、香菜。冯异亲自掌勺,将秘制豆酱炒出琥珀色,浇在翻滚的菜汤上。
正当开锅之时,忽见西北角大锅冒起青烟——原来新兵蛋子急着邀功,将火添得太旺,粉条粘了锅底。只见张老三抄起铁铲,利落地铲起焦糊处,顺势将旁边灶上的冬瓜块倒入锅中:“焦香提味,冬瓜吸油,正好调和!”刘秀闻声走来,舀起一勺汤汁尝了尝,赞道:“此乃真英雄味!”
百口大锅同时掀盖,香气直冲云霄。刘秀舀起一勺汤,泼向天空:“今日这锅菜,煮的是我汉家儿郎的骨气!谁若能吃下三大碗,明日随我杀回洛阳!”将士们哄笑着抢碗盛菜,连汤带菜吃得精光。老伙夫李二牛,偷偷将锅底焦香的肉渣刮给伤兵,刘秀瞧见,特意赏他一坛陈酿:“善待士卒者,必得天下!”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命大将岑彭、吴汉率军西征洛阳。临行前夜,刘秀在千秋台设宴饯行。张老三捧着特制的大锅菜前来:“陛下,此乃当年开国第一锅的秘方,猪肉用太行黑山猪五花,粉条用滏阳河畔南和红薯所制,豆腐需卤水点就干山言山水豆腐,蔬菜必取柏人时令鲜蔬。”刘秀舀起一勺汤,望着台下黑压压的将士,感慨道:“这锅菜里,有老张头的秘方,有李二牛的良心,更有我汉军将士的肝胆!”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攻破洛阳,定都于此。某日深夜,他忽然想起鄗城大锅菜的香气,召来张老三:“朕欲将此菜带入宫中,让文武百官也尝尝这开国滋味。”张老三却连连摆手:“陛下,大锅菜讲究的是‘大锅煮、众人食’,若用宫中小灶,反失了真味。”刘秀大笑:“朕不要御膳房的精致,只要这锅里的烟火气!”
于是,张老三带着李二牛等十名伙夫进宫,在洛阳北关支起十口大铁锅。刘秀下旨:“每日辰时,文武百官皆可来此食大锅菜,凡能吃完三大碗者,朕亲赐御酒一杯!”一时间,北关锅声鼎沸,连皇后阴丽华也微服前来,捧着陶碗吃得满嘴油光。后来,张老三被封为“御厨总管”,李二牛则告老还乡,将手艺传给子孙——这便是柏乡“张氏御厨”与“李氏古鄗城大锅菜”的由来。
两千年后,柏乡千秋台遗址犹存,台基夯土中仍能捡到汉代陶片。每逢春节、庙会、红白喜事,当地百姓仍用黑铁大锅炖煮大锅菜,锅中必放五花肉、豆腐、粉条、冬瓜(白菜),火候要旺,汤汁要浓。老人们说,那锅里翻滚的不是菜,是刘秀的中兴之志,是汉军的铁血丹心,更是咱老百姓的日子——看似粗粝,却最是滚烫香甜。
大锅菜--肉菜同炖,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多成分组合,营养互补,五花肉配五色菜豆腐、粉条、冬瓜(白菜)、海带(黑木耳)、蘑菇(香菇),炒面酱加五味花椒、大料、葱、姜、蒜调味,慢火熬炖,味香四溢,营养价值极为丰富。其中:冬瓜含糖量低,水分含量较高。能利水消肿,去掉过剩堆积的体脂,对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海带含碘量极高,是体内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常食可令秀发润泽乌黑。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防止骨质酥松、促进骨骼发育。香菇化痰止咳,解毒,养胃。适合各种阶层人群之需求口味,故两千年来,兴传发扬光大,虽各地配方有异,但殊归同源矣!故以下诗句为赞:
刘秀开国古鄗城,
登基庆典千秋亭,
李二张三支大锅,
犒赏将士庆丰功。
豆腐粉条五花肉,
茄子冬瓜酱香浓,
勇士三碗巩洛阳,
两千春秋文脉承。
柏乡洛阳大锅菜,
材质小异源同宗,
南北千里民庆典,
节日起房喜婚庆。
五材五味五色炖,
五柴午火五谷丰,
大锅和美大团结,
营养丰富万业兴。
(隶书名家李福奎书)
有联赞之:
邢襄古鄗大锅炖菜史源两千年,
光武刘秀开国庆典御肴万世传。
(隶书名家李福奎书)
作者简介:李增义,河北柏乡人,爱好声乐、诗歌,热爱生活,喜欢在文苑诗国里捕捉灵感,播撒心得。邢台市双拥艺术团主要创办人,曾任邢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邢台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曾荣获“全国军转安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级劳动模范。系河北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网媒,其诗歌作品《太行泉城颂英雄》在中央电视台7套国防军事频道播出。
作者简介:冯玉明,男,1959年1月生,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南洺水村人,系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退休后现又返聘原岗工作。喜欢文学诗词,常于报刊发表作品。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