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子来电”遇上直播卖药:“一块钱AI”怎么闯进爸妈的手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3:42 1

摘要:重阳节前后,老年人网购受骗的风险被一连串权威通报与调查推到台前:北京互联网法院披露,2018年9月至2025年9月,涉60岁以上老年人的网络消费纠纷已达1009件;北京高院同时通报,2024年至2025年8月全市涉老民事案件受理41389件、审结38287件,

重阳节前后,老年人网购受骗的风险被一连串权威通报与调查推到台前:北京互联网法院披露,2018年9月至2025年9月,涉60岁以上老年人的网络消费纠纷已达1009件;北京高院同时通报,2024年至2025年8月全市涉老民事案件受理41389件、审结38287件,纠纷类型正从传统家事扩展至网络消费等新场景;多地消协的一份系统性调查揭示,“私域直播”凭借情感脚本和价格戏法精准围猎;与此并行,媒体实证报道显示,“AI换声/换脸”黑灰产“打包出售低至1元”,与“假孙子急救”“假医生荐药”叙事合流,构成新的高发入口。这不是零星个案,而是一幅结构化升级的犯罪与违规图谱。

一场正在手机里发生的围猎

相关案例的媒体报道没有从宏观概念写起,而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入口突兀闯入。湖南一位老人接到电话,对方用几乎一模一样的声线说:“奶奶,我不小心撞了人,别告诉爸妈。”随后是“所谓所长亲戚”上门收钱。警方回溯链路,确认这是AI克隆声音叠加“紧急转账”的典型组合。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多个平台上,“换脸/克隆声”工具被“打包出售”,价格低至1元,并提供从“换声—换脸—文案—视频制作”的“一条龙”。当“可疑来电”跨过“熟悉的声音”这道心理门槛,传统的“口令核验”“回拨求证”常常被恐慌击穿,老人更容易在“快决策”里失守

这类“以情绪压倒常识”的场景并不限于“假亲属”。有媒体梳理,黑灰产同样会把AI伪装成“医生或者专家”进入直播间,以“案例视频+神效旁白”推销保健或理疗类商品,借助“病痛焦虑”与“有限时抢购”的叙事压迫,推动快速下单。深度伪造技术+直播卖货成为新的“协同作战”方式。

法庭上的数字,勾勒出风险的主战场

数据的指向并不含糊。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自2018年9月至2025年9月,涉60岁以上老年人的网络消费纠纷受理1009件,总体逐年上升,“网络购物是多发领域”,而老年人“举证能力弱、对平台规则与技术不熟悉”,维权难度更大。这个“1009”既是案件量,也是人群结构变化的注脚。

北京高院的发布会则提供了另一面:2024年至2025年8月,北京各级法院共受理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审结38287件,纠纷“从婚姻家庭、继承赡养扩展至养老服务、网络消费、投资理财等新兴领域”,其中合同类纠纷占比攀升,意味着“线上交易—服务合同—证据链”正在成为维权主战场。

把这些数字叠加到生活场景中,事态更清晰:老年人主动参与数字消费的规模扩大,但与之匹配的制度化“证据留存、风险提示、售后兜底”并未在所有链路上到位。结果就是——越是在“看起来最像生活的地方”,欺诈越容易发生。

直播间的人设与剧本:温情如何被异化

过去一个月,一则关于视频平台账号“湖里优品汇”的调查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直播间频繁出现诸如“干爹干妈们,金山银山都不如你们平平安安”“白蛋白是老百姓的福音,我就送你们健康”的称呼与话术;主播营造“母女搭档”的情感人设,配合“药房高价—直播低价”的价格戏法,推广液体钙、辅酶Q10、白蛋白肽等产品,甚至暗示产品能“起死回生”。律师据此判断,相关做法涉嫌虚假广告与价格欺诈,指向《广告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红线。

“湖里优品汇”并非孤例,它揭示的是“情感称呼+疾病焦虑+奇效承诺+价格戏法”的直播“复合剧本”。而且,大量交易并不发生在公开平台:用户被“送福利”“建微信群”引流进封闭私域,售后链路与证据留痕天然削弱。等到争议发生,直播回放缺失、聊天记录零散,维权进入“举证困境”。一份由福建省消委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杂志及黑龙江、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消协组织,共同开展“护银龄 破暗域 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给出了更系统的画像:

49.66%的受访者遭遇“虚假/夸大宣传”,42.52%认为直播间存在违规,愿意“信任”的仅17.17%;43.91%遭遇“虚假剧情”,42.35%遇到“以次充好”,26.47%遭遇“赠品高额运费”。更关键的是,虽然有85.83%**的人有初步固证意识,真正会保存直播录屏的只有14.32%。

另一处入口:陌生快递里的二维码

线下也在为线上“导流”。据上观新闻报道,重庆开州区警方披露,一名女子收到陌生快递后,因好奇扫码下载未知App,最终被以“退款”“补贴”为名层层引导,被骗14.6万元。同类案件并不罕见:“莫名其妙的快递+二维码”正在成为“线下入口—线上收割”的重要通道。对于“怕麻烦”且习惯独自处理包裹的老人而言,风险特别高。

监管与平台的“对症下药”

当下最需要的不是泛泛口号,而是针对场景与链路的“对症处方”。

第一,高风险触发与延时机制。针对“AI换声/换脸”引发的紧急转账,银行与支付端可以在“首次大额现金取现”“异常转账备注”等情形触发柜面劝阻/亲属二次核验/冷静期;电信端则提供“来电异常提醒”,社交平台对“高危关键词组合”(如“别告诉爸妈”“立刻取现”)增强风控权重。这类做法已有多地反诈协作探索,只需把“AI克隆声”与“直播荐药”纳入高危词典即可在实践中落地。(做法依据综合多地反诈与司法通报共识)

第二,把“证据前置”变成默认体验。结合前述调查中“仅14.32%会保存直播录屏”的薄弱现实,平台在“长辈模式”下应默认启动一键录屏/固证并保存直播承诺与订单关键条款的数字指纹(哈希值);私域直播应纳入强制留存与统一管辖,要求回放可追溯、聊天记录可导出,否则视为无资质经营。

第三,功效与价格信息的硬约束。围绕“奇效暗示”“虚构原价”“代运营标识不清”,执法部门依据《广告法》《价格法》《电子商务法》等各自的证据标准进行“模块化执法”——例如:对“普通食品宣称治疗”直接按事实认定处理;对“药房价—直播价”的“戏法”,要求提供可核验的同品同规格票据证明。以“湖里优品汇”之争为例,媒体揭示的问题恰落于这几条红线的交叉处,具备样本意义。

把“同理心”落到流程上

在很多“AI假孙子”案件里,情感不是附庸品,而是第一推动力。家庭层面可以做的事并不复杂:与长辈约定一条“家人核验短句”;遇到像是“意外”“转账”“保密”等主题的来电,先让来电者说出这条短句,再决定是否继续对话;不要照对方指示去ATM或线下面交。可以把“录屏+截图+留证”教会老人,把“每周看看父母手机新加了哪些群/课/好友”变成例行动作——这是对抗“情绪冲击导致快速付款”的最朴素、也最有效的阻断。

把几组看似孤立的事实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其指向同一件事:银发族在数字消费中的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但规则的“默认安全”并未同步;AI生成技术把“熟悉的声音与面孔”转化为欺诈的“通行证”;私域直播则以“封闭场景+情感脚本”规避平台监督。

司法案件的数量,消保委的统计数据以及媒体调查里哪些骗人话术,串起的是一条清晰的风险链。治理这条链,需要平台把风控做成默认体验,需要执法把证据标准做成模块化工具,也需要家庭把谨慎落到小小的核验流程。这不是哪一个群体的单选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必答题。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新京报、北京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东南网、中青在线等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

来源:视讯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