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之重阳,总伴着深切的遥念与团圆的渴望。车马慢、书信远,一次离别,便可能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漫长守望。如今,高铁飞驰半日可跨千里,视频通话瞬间能见笑颜,“再回首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被便捷的交通与通讯轻轻抚平。纵使山海已平,心底那份对圆满的渴望,却始终如一——
video
秋风渐起,菊香盈袖。重阳踏霜而来,这个被唐人王维吟咏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节日,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牵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古之重阳,总伴着深切的遥念与团圆的渴望。车马慢、书信远,一次离别,便可能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漫长守望。如今,高铁飞驰半日可跨千里,视频通话瞬间能见笑颜,“再回首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被便捷的交通与通讯轻轻抚平。纵使山海已平,心底那份对圆满的渴望,却始终如一——拥抱倚闾而望的父母,重拾故人闲话桑麻的温暖,在儿孙绕膝的喧闹里,触摸最踏实的天伦之乐。
与此同时,重阳作为“敬老节”的意蕴,则在时代流转中悄然升华。曾几何时,“等以后”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许诺,等闲暇时去远行,等孩子大了学技艺,等退休后写回忆......人们将梦想封存于“来日”,把向往寄托于“某天”,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迟疑之间青丝已成白发。生命的精彩,从来与年龄无关,与其空叹年华老去,不如即刻启程,让那些被搁置的梦想,在当下重新绽放光辉,兑现那个曾经满怀热望的自己对未来的承诺。
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长者正在打破岁月的桎梏。今年88岁的南通“学霸奶奶”冯忆难,从72岁起毅然重启求学征程,如今她“双本科”毕业,一举刷新了江苏省自考毕业生最高年龄;安徽桐城82岁的戴淑英奶奶熟练操控农用无人机,在田野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湖北鹤峰80岁的农艺师梁振清从零学习网络直播,用300多部教学视频将古老的农谚传播给新一代农人;大连交通大学70岁的退休教授万维明在贵州山区支教十年,将省下的退休金化作照亮孩童求知道路的明灯;香港74岁老人郑镇炎手拄棍子,背着背包,从江西于都出发,目标是陕西延安,重走长征路是他从读大学时就许下的梦想......
“七八十岁正是闯的年纪!”退而不休,发光发热是新时代长者的生活态度;老有所乐,活出精彩更是他们的人生哲学;志在千里,心系家国则是他们不变的赤子情怀。这些长者用行动生动诠释:人生恰如一场重阳登高,重要的不是最终抵达何处,而是在洞察生命真相后,依然选择步履不停。每一步向上的足迹,都是对生命温度的重新感知;每一次向目标的奔赴,都是对人间温情的用心守护。
值得一提的是,全社会正在为这份“银发梦想”提供坚实的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国约有10.5万所老年大学,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到社区智慧驿站,各地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有所养”正在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更高境界迈进。这背后不仅是养老观念的进步,更预示着一种“多阶段人生”模式正在成为现实,退休不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探索新角色、开启新可能的起点。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从容的心态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使他们能在公益、传承、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稳定器作用。当生命的每一段阅历都凝为智慧,每一个梦想都得到滋养,银发群体便彻底摆脱了社会的静默背景,昂然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一份宝贵资产。
能困住人生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心态。那些年少时未竟的梦想,此刻正是登台亮相的压轴大戏,曾经错过的风景,现在正是从容品味的静好时光,然后微笑着对当年的自己说:“你看,你期待的那片星空,我都替你抵达了。”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唐诗韵
视频|冯其坤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来源:涂鸭君玩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