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受“回家吃饭”的幸福 富裕县逸夫小学食堂创新“妈妈管理模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3:19 1

摘要:“世上最好的美食是妈妈的味道,它承载着亲情与记忆的多重情感。”如今,在富裕县逸夫小学,孩子们每天在食堂就能吃到“妈妈的味道”,还有“妈妈式”的叮嘱和关怀。一到饭点儿,孩子们感觉就像是“回家吃饭”。

“世上最好的美食是妈妈的味道,它承载着亲情与记忆的多重情感。”如今,在富裕县逸夫小学,孩子们每天在食堂就能吃到“妈妈的味道”,还有“妈妈式”的叮嘱和关怀。一到饭点儿,孩子们感觉就像是“回家吃饭”。

“妈妈式”服务传递家的温度

据了解,该校食堂50%的员工都是本校学生家长(以下简称“员工妈妈”)。“‘员工妈妈’既是学校食堂的从业者,又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校领导介绍说,学校充分发挥“员工妈妈”熟悉孩子饮食偏好、关注营养细节、自带信任感的优势,将“家庭式关怀”融入每一个环节,形成独特的“员工妈妈”式服务体系。

学校成立“双人查验组”,对每一批食材严格把关。

张妈妈就是其中一员,每天午餐高峰期,她总会守在低年级学生的餐桌旁,用温柔的方式解决孩子们的就餐难题。遇到挑食的孩子,她不批评,而是笑着说“吃了青菜能长高高,还能像小超人一样有力气”;看到学生打翻餐盘,她会立刻拿来新餐盒和纸巾,轻声安慰“没关系,阿姨再给你盛一份”。有的孩子在作文里写道:“食堂的张妈妈比妈妈还懂我,知道我爱吃柿子炒蛋,每次都会多给我盛一勺。”这种“妈妈式”的耐心与关心,让食堂变成了充满暖意的“第二个家”。

“员工妈妈”会定期在家长群分享食堂的日常、后厨消毒的视频、学生吃饭的场景,还会收集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食堂管理小组。很多家长都说:“看到‘员工妈妈’发的食堂里的照片,知道孩子吃的食材新鲜、环境干净,我们对学校的信任又多了一分。”

“妈妈式”管理守护舌尖安全

“妈妈式服务”能够长效落地,离不开严格的制度兜底。学校围绕“食品安全”与“膳食监督”,搭建了全流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食品安全上,学校成立“双人查验组”,对每一批食材严格把关:肉类必须有“两证一报告”,蔬菜要逐个检查新鲜度,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拒收。操作间实行分区管理,烹饪温度必须达到70℃以上,每餐每样菜品还要留样48小时,确保“舌尖安全”无漏洞。所有“妈妈员工”也需持证上岗,每日岗前测体温、查卫生,互相监督、共同守规。

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每月两次检查食堂。

对于学生就餐时的秩序以及习惯养成,“员工妈妈”的“柔性引导”比单纯的规则约束更有成效。面对低年级学生挑食、剩饭的问题,“员工妈妈”不会直接批评,而是用“米饭是农民伯伯种的,我们要珍惜”“要严守‘光盘行动’,做珍惜粮食的好学生”等让孩子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引导;她们还会给吃得干净的学生贴“小星星”贴纸,每周汇总给班主任作为评优参考;午餐高峰期,员工妈妈也会在餐桌旁协助分餐,提醒学生“慢慢打,别烫着”“不够再添,别浪费”。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文明排队打餐、勤拿少取、光盘等就餐好习惯。

为了让管理更透明,学校还建立了“三级监督”机制: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每月两次检查食堂,提出菜品建议;3——6年级的“小小监督员”每周记录剩饭情况、餐品温度,反馈学生需求;学校每学期开展两次满意度调查,上学期满意度达到100%。当家长提出“增加绿叶菜”等要求时,食堂立刻调整菜单;当“小小监督员”反映“汤太烫”时,食堂马上增设提示牌、配备长柄勺,让每一条反馈都能得到回应。

“妈妈式”教育传播饮食文化

“员工妈妈”作为家长代表,是学校开展食育教育的“天然纽带”。她们牵头的“食育小课堂”,坚持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午餐后,利用20分钟时间,给学生讲“食材的故事”。比如她们手里拿着新鲜的胡萝卜,告诉学生“这是冬天里的‘维生素小仓库’,吃了能保护眼睛”;展示面粉到馒头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一口食物都来之不易”。

此外,她们还教给学生简单的餐桌礼仪,如“双手端碗”“吃饭不说话”等。“孩子回家后主动帮我摆碗筷,还会提醒家人‘要珍惜粮食’,学校的食育比我们教十遍都管用。”家长们欣慰地说。

自从实施“妈妈管理模式”以来,富裕县逸夫小学始终坚守“学生爱吃,家长放心”的底线,确保“安全兜底、营养赋能、育食并行”的目标100%实现,赢得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员工妈妈”们用“爱”服务孩子,以“严”守住安全底线,最终形成“有温度、有标准、有反馈”的管理体系。她们的温情守护,让孩子们吃得香、吃得饱,家长们看得见、放下心。

通讯员:王红桥 矫海 刘金峰

记者:马晓丹

编辑:陈莉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