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洲资本市场的“明星”印度正遭遇寒流。2025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从印度股市撤出超170亿美元资金,较2023年200亿美元的净流入形成刺眼反差,使印度沦为亚洲外资组合资金流出最严重的市场 。从7月开始,美国基金以10亿美元撤资额居首,卢森堡、日本基金紧随其后
亚洲资本市场的“明星”印度正遭遇寒流。2025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已从印度股市撤出超170亿美元资金,较2023年200亿美元的净流入形成刺眼反差,使印度沦为亚洲外资组合资金流出最严重的市场 。从7月开始,美国基金以10亿美元撤资额居首,卢森堡、日本基金紧随其后分别撤出7.65亿和3.65亿美元,全球资本用脚投票的姿态愈发明显。
资本撤离的连锁反应已迅速显现。卢比兑美元汇率年内下跌超3.7%,印度央行虽全力托底却受困于外汇储备压力,调控能力大打折扣。股市更是遭遇重创:基准指数Nifty 50已连续5个月跑输MSCI亚太指数,创下2013年以来最长颓势,而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比例也从2024年9月21%的峰值跌至16.7%的近一年低点,同期中国的份额则飙升至28.8%,资本流向的转变清晰可见 。
这场“资本大逃亡”是内外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外部层面,美元走强引发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而美国的政策打击更为直接——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同时大幅提高H-1B签证费用,前者冲击出口导向型行业盈利,后者精准打击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迫使企业重估派驻成本与项目排期 。内部问题更具决定性:印度股市长期高估值缺乏盈利支撑,MSCI指数中印度公司2025年预计利润增速仅5%,远低于去年的8%;政策环境的不稳定性与透明度不足更削弱了长期信心,频繁追溯征税等行为逐渐摧毁外资信任 。此外,基础设施短板等营商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进一步降低了投资吸引力。
面对危局,印度政府紧急启动“救市模式”。证券交易委员会密集出台措施,包括简化海外印度裔投资账户开设流程、允许合格投资者通过银行信贷入市等;央行也推出11项改革,放宽外资准入渠道,同时放松资本缓冲要求与贷款限制,消除低评级公司海外借款障碍 。这一系列动作源于央行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新领导层的推动,试图扭转此前严格监管的局面,重振外资信心 。
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分析师普遍认为,短期内外资流出势头难以逆转,需满足多重条件:美国贸易和移民政策明确化、卢比汇率企稳、股市估值回归合理区间,而这些都非印度单方面能掌控 。更关键的是,当前的改革多集中在金融层面,英国M&G Investment公司印度投资组合经理佩尔沙德指出,虽然放松管制值得肯定,但唯有更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真正释放市场力量 。
资本撤离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风险。卢比贬值推高进口成本,加剧国内通胀压力;股市低迷使企业融资难度与成本双升,可能迫使企业推迟扩张计划,拖累经济增长 。印度财政部在月度评估中坦言,宏观金融不确定性可能通过“财富效应”蔓延——股民因资产缩水减少非必要消费,进而抑制国内需求,这对依赖内需驱动的印度经济而言绝非利好 。尽管印度央行预测本财年经济增速将达6.8%,但距离8%的理想目标仍有差距,且增长质量面临考验。
从“外资宠儿”到“资本弃子”,印度用一年多时间经历了戏剧性转变。紧急推出的金融改革能否止血,取决于政策连续性与深层问题的解决力度。正如市场观察人士所言,资本的记忆远比政策口号更持久,印度要赢回信任,需要的不仅是短期政策调整,更是长期营商环境的系统性改善。
来源:阿峰故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