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西伏牛山下的李家庄,秋末的阳光洒在晒谷场上。61岁的李守业蹲在自家地头,望着被田埂分割成四块的薄田叹气——最大的地块不足半亩,联合收割机进不来,收玉米全靠人工,一天工钱就要200元。村东头的王桂兰更犯愁,儿子在县城买房定居,老两口想搬去带孙子,可住了30年的
豫西伏牛山下的李家庄,秋末的阳光洒在晒谷场上。61岁的李守业蹲在自家地头,望着被田埂分割成四块的薄田叹气——最大的地块不足半亩,联合收割机进不来,收玉米全靠人工,一天工钱就要200元。村东头的王桂兰更犯愁,儿子在县城买房定居,老两口想搬去带孙子,可住了30年的老院空着可惜,想处置又怕违规,户口迁移的事拖了大半年。2025年初中央农村新规落地后,这些困扰村民的难题正被逐一破解,三大改变让乡村里的笑声越来越多。
改变一:土地变"整"变"稳",种地成了划算营生
2024年冬天,李守业还在为种地赔钱犯愁。他家的四小块地散落分布,浇水要绕三条田埂,施肥得扛着农具来回跑,光人工成本就占了收成的三成。更让他揪心的是,去年有企业想租村里的耕地建厂房,虽然给的租金不低,但他总担心耕地被占后子孙后代没地种。那时村里像他这样抛荒半亩以上的农户就有12家,年轻人宁愿外出打零工也不愿种地。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村支书带着镇里的干部来宣讲"一户一田"改革政策,说要把全村零散地块整合重分,还要给耕地划"红线"。公示结束后,测绘队拿着仪器来量地,不到半个月,李守业就分到了一块连成片的2.8亩良田。"现在农机直接开到地头,收割、播种一条龙,一亩地能省300多块成本!"他给记者算笔账,整合后的农田亩产比以前提高30%,加上每亩2400元的改造补贴,今年光种玉米就多赚了近5000元。
新规里的耕地保护政策更让农户踏实。村里明确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立起了"严禁乱占耕地建房、挖湖造景"的警示牌,之前想租地建厂的企业直接被拒绝了。河南的种粮大户王建军说,现在种粮有双重保障:完全成本保险能覆盖旱灾、暴雨等天灾损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按时到账,"种地比以前稳当多了,今年我又多包了10亩地"。
改变二:老房有了"新价值",宅基地权益落袋为安
"以前总怕户口迁走,老房子被收回,现在终于放心了!"王桂兰拿着刚办好的宅基地确权证书,笑得合不拢嘴。2024年她就想把老院收拾出来出租,可听说"无证老房可能被认定为违建",一直不敢动手。2025年4月,镇里的不动产登记队上门服务,对她家这种历史遗留的无证老房,符合规划的直接补办了手续。
更让她惊喜的是宅基地的"变现"门路。村支书告诉她,现在宅基地不仅能租给城里来的游客改民宿,不想保留的还能有偿退出。辽宁沈阳的试点里,有村民退出一宗宅基地就拿到25万元补偿,福建建瓯更是通过这种方式盘活了3.5万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王桂兰索性把老院租给了做乡村旅游的年轻人,对方花3万元翻新后开了民宿,她每个月能拿1500元租金,"老房子没闲着,还多了笔稳定收入"。
新规还明确"农民住房不能随便拆",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村里之前有两户人家的旧房因道路拓宽需要搬迁,施工队不仅提前制定了安置方案,还按照市场价给予了补偿,新房选址就在村中心的集中居住区,水电网全通。"以前总担心'被拆迁',现在政策写得明明白白,住得踏实!"刚搬新家的村民李建国说。
改变三:路通产业兴,返乡赚钱不用愁
"以前卖苹果全靠肩扛到镇上,烂在路上的都能装半筐。"村民赵晓燕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2024年想回家卖自家种的红富士,可村里的泥巴路让她犯了难——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收购商根本不愿上门。2025年5月,村里的公路改造工程开工,不到两个月,3米宽的水泥路就修到了地头。
路通了,商机也来了。赵晓燕在村支书的建议下,报名参加了县里的农村电商培训,还拿到了5万元的创业补贴。现在她每天在直播间卖苹果,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800多斤,快递车直接开到果园门口收件。"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攒不下3万,现在在家卖水果,上个月就赚了2万多!"她的成功带动了村里5户人家一起做电商,成了镇上小有名气的"带货能手"。
这背后是国家对县域富民产业的大力扶持。2025年中央提前下达了1593亿元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100多项产业。村里的荒坡也派上了用场,新规鼓励开发荒地搞养殖,还明确"不能随意认定荒地上的养殖场为违建"。返乡青年李阳就在荒坡上建了养鸡场,引进了智慧养殖设备,政府不仅给了场地补贴,还帮他对接了城里的超市,现在每月纯收入超过4万元。
如今的李家庄,连成片的农田里农机轰鸣,翻新的老院成了网红民宿,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改变还在继续:国家计划培育100个农村电商示范县、1000个直播基地,"一户一田"改革也将在更多地区推广。
接下来,偏远山村能跟上这波发展节奏吗?宅基地流转会不会有新的灵活政策?当种地、返乡、盘活老宅都能赚钱,农村会不会吸引更多人回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慢慢清晰。而对村民来说,政策托底、收入增加、生活踏实,就是最实在的幸福。
来源:石头缝生长出来的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