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哎哟我去,这刚刷到曾凡博回CBA这事儿,气得我手机差点没拿稳。怎么说呢,这事儿真像个谜语,让人猜来猜去都摸不着头脑。明明二十二岁,按理说球员生涯正是往上冲的时候,他怎么就这么“稳”了呢。
哎哟我去,这刚刷到曾凡博回CBA这事儿,气得我手机差点没拿稳。怎么说呢,这事儿真像个谜语,让人猜来猜去都摸不着头脑。明明二十二岁,按理说球员生涯正是往上冲的时候,他怎么就这么“稳”了呢。
你说他现在打CBA,收入肯定比那些刚进队的小将高出一大截,这倒是实打实的。但是,范博是不是就在这“舒适区”里躺平了,我真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你看人家林威、于嘉豪,那真是说走就走,北美欧洲都闯了一遍,虽然薪水可能没国内高,但那股子劲儿、眼里那股子光,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真拼过啊。
人家林威,去年的公开数据,那是在西甲U21赛场上,场均还能砍下7点3分,抢断也有1点5次,关键是球权不多,这球风都硬生生给打出来了。你说曾凡博,当年入选耐克篮球峰会,那可是被多少人寄予厚望的中国锋线啊。现场体测数据摆在那里,弹跳能力比同届的美国职业球员都强,这天赋,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离NBA选秀都那么近了,结果最后还是折返回来,你说这事儿闹不闹心。有人阴阳怪气地说,回来混混收入也挺好,这话听着就来气,难道大家对他的期待就这么点吗。这话到底是不是真的,谁也没个准答案。就说他首节的投篮吧,我看直播的时候就觉得,确实不如以前在美国大学赛场上那么灵活了。
CBA的对抗强度到底够不够,这争议一直就没断过,有人觉得弱,有人觉得也挺硬。但对于曾凡博来说,这回来是不是就意味着选择了稳定和团队,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说不通。细数一下CBA这十年,真正能靠联赛打磨出来,最后达到NBA水准的球员,你掰着手指头都数不出来几个。所以,光靠CBA,这上限到底在哪,大家心里都清楚。
嘴上说着舒适区不等于懒惰,对抗也不是成长的全部,但曾凡博这种身体条件,这种天赋,不出去闯荡闯荡,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总觉得少了那股子拼命的劲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你说小曾他回来之后,场均得分好像也没特别低,可能就是球队战术调整,需要一个技术型前锋。但这说法听着,总觉得有点掩耳盗铃。
难道说出去闯,就一定会有进步吗?那也未必。有些球员在海外就是水土不服,一两年都捞不到实际的上场机会。可曾凡博这种级别的天赋,不出去搏一搏,真的太可惜了。他回来,难道就真的没有突破的机会了?这话也不能说死。你看看当年王哲林,那也是回国之后,才真正成了联盟的顶流。
外头都在说,CBA不够激烈,对年轻球员的上限有限制,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很多人讲道理,但我觉得现实远没这么单一,没那么非黑即白。舒适区不是错误,谁都想过得舒服点。有人把迦南一代都看成温床,但其实压力和机会,从来都是混在一起的,这才是咱们现在面对的现状。
曾凡博这次选择回来,到底能不能找回他真正的那股动力,这我可真不知道。但很多人,包括我,都期待着下一个节点,都觉得总会有个转折出现。篮球生涯的选择,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每条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最终选择哪条路,怎么走,都是他自己决定的事儿,咱们在这儿说得再多,也不过是看个热闹,不是吗。
来源:文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