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教授:卡度尼利单抗三药联合方案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带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1:52 1

摘要: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是一种相对少见但临床特征突出的卵巢癌亚型,在亚洲女性中发病率更高,且发病年龄较为年轻。由于其对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较低,患者在复发或耐药后可选治疗方案有限,对我国女性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

编者按: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是一种相对少见但临床特征突出的卵巢癌亚型,在亚洲女性中发病率更高,且发病年龄较为年轻。由于其对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较低,患者在复发或耐药后可选治疗方案有限,对我国女性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晶教授团队公布DAB-OCCC研究(卡度尼利单抗+维迪西妥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HER2阳性复发或持续性OCCC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旨在探索多机制联合方案在这OCCC患者中的潜在价值。在此背景下,《肿瘤瞭望》特邀李晶教授就该研究的设计理念和主要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并邀请林仲秋教授进行点评。

《肿瘤瞭望》:OCCC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物学特征的疾病,尤其是在复发或铂耐药阶段,治疗选择极为有限。您如何看待这一患者人群在当下临床实践中的主要挑战?

李晶教授:OC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与分子特征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主要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OCCC具有显著的人群分布差异。在欧美人群中,OCCC的发病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全部上皮性卵巢癌的10%左右;而在亚洲人群中,该比例显著升高,可达约1/3。也就是说,每三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就有一例患者为透明细胞癌。这种明显的地域与种族差异提示OCCC可能具有特异的遗传和环境易感因素。

第二,OCCC对铂类药物普遍存在原发耐药性。这使得其在复发阶段的治疗尤为棘手。现有治疗手段总体疗效有限,患者复发后往往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难以延缓疾病进展或显著延长生存,患者预后极不理想。

第三,OCCC的标准化治疗策略极为有限。无论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还是国内的中国抗癌协会(CACA)指南,目前对OCCC的系统治疗均缺乏有效推荐。特别是在铂耐药复发阶段,治疗选择“捉襟见肘”。虽然指南中列出了一些可选方案,但其总体客观缓解率仅为5%~8%,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如何为这类患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当前OCCC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与临床问题。

《肿瘤瞭望》:DAB-OCCC研究采用了卡度尼利单抗+维迪西妥单抗+贝伐珠单抗的三联方案。您能否介绍一下这种联合策略的设计初衷和背后的科学逻辑?

李晶教授:我们团队设计的DAB三药联合方案(卡度尼利单抗+维迪西妥单抗+贝伐珠单抗),旨在为OCCC患者探索一种新的、具有生物学依据的治疗模式。我们的研究设计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方面,来自既往的临床经验与疗效观察。在我们中心,卵巢透明细胞癌并非罕见瘤种。我们已基于中国人群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目前累计病例数接近300例。在此基础上,我们曾在部分OCCC患者中尝试应用DAB三药联合方案,观察到良好的临床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该方案具备进一步临床研究与验证的价值。

第二方面,基于OCCC的生物学特征。我们从分子层面上发现,OCCC具有多项生物学特征,为DAB方案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1.免疫活性高、属于“热肿瘤”: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和我们中心的临床观察均提示,OCCC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为联合卡度尼利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2.HER2高表达:我们中心的数据表明,约40%的OCCC患者存在HER2阳性,这为维迪西妥单抗(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的应用提供了分子基础。

3.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敏感:OCCC高度依赖HIF通路,HIF通路的持续激活使得肿瘤对抗VEGF治疗,特别是贝伐珠单抗,表现出显著敏感性。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加之我们早期临床观察到的积极疗效,我们提出并开展了DAB三药联合方案的探索性研究。总体而言,该方案的设计既有充分的临床前期依据,也有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体现了“有理有据、循证可循”的研究思路。

《肿瘤瞭望》:请您解读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和实验数据。您认为这一结果为未来OCCC的治疗策略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

李晶教授:在今年的ESMO大会上,DAB-OCCC研究公布了其主要疗效终点数据。截至目前,该研究共入组20例OCCC患者,此次大会上公布的结果基于前13例入组患者的中期分析数据。

图1. 患者基线特征

结果显示,卡度尼利单抗+维迪西妥单抗+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9.2%,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2.3%,中位起效时间为12.1周。换言之,在接受DAB方案治疗后,92.3%的患者实现了疾病稳定或缓解,肿瘤未再进展。对于OCCC这种高致死率且几乎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肿瘤而言,可谓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结果。这意味着患者有机会进入“慢病化管理”阶段,即肿瘤处于长期可控状态,患者能够与肿瘤共存,这是极为难得的临床成果。此外,首例入组患者截至目前已持续接受治疗近1年,仍在用药且病情稳定,这一持续疗效在既往OCCC治疗史中尚属罕见。

图2. 疗效评估

本研究为Ⅱ期试验,预设主要疗效终点为在30例入组患者中至少有6例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然而,在仅13例可评估患者的阶段性分析中,已有9例患者达到CR或PR,提前达成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

综上所述,DAB三药联合方案在复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表现,显著超越现行NCCN和ESMO等权威指南推荐方案的疗效水平,为这一长期处于治疗困境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希望。

《肿瘤瞭望》: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双靶点PD-1/CTLA-4抗体,近年来在多种肿瘤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您如何看待卡度尼利单抗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价值?

李晶教授:在DAB三药联合方案中,卡度尼利单抗是核心组成药物,其是由我国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代表了中国原研免疫治疗药物的创新方向。

从结构上看,卡度尼利单抗作用机制独特:

免疫双擎:能与PD-1和CTLA-4两个靶点同步高亲和力阻断,最大程度激活T细胞并有效逆转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耗竭,恢复“免疫正常化”;向瘤富集:在肿瘤组织分布浓度远高于正常组织,提高疗效的同时可大幅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Fc效应沉默设计:有效消除ADCC/ADCP/CDC和ADCR效应,降低免疫相关不应反应发生率。

我们之所以在OCCC的治疗中选择卡度尼利单抗,主要基于其机制与疾病特征的高度契合。如前所述,OCCC是一类“热肿瘤”,具有较高的免疫浸润特征,但在复发阶段治疗极为棘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双靶点免疫机制,实现更持久、更显著的疾病控制,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尚无其他免疫药物能够同时兼具PD-1与CTLA-4双通路阻断并达到如此协同强度。

此外,从药物联合作用机制来看,维迪西妥单抗与贝伐珠单抗均可在不同层面上对卡度尼利单抗起到协同增敏作用。三者联用后,可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整体抗肿瘤活性。未来,卡度尼利单抗有望继续拓展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其他妇科肿瘤中的探索,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肿瘤瞭望》:能否分享您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李晶教授:今年的ESMO大会中,针对卵巢癌人群的口头报告或LBA实际上并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的DAB-OCCC研究能够入选ESMO大会,意义尤为突出。这不仅是今年中国学者中唯一一项针对OCCC开展的临床研究,也是唯一在尚未获得Ⅱ期全部结果前就被大会提前接收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复发性OCCC这一罕见且高难度瘤种的重视,也体现了ESMO对我们研究创新性与科学价值的认可。

目前,本研究已完成20例患者的入组,后续仍开放约15例患者的入组名额。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使用的卡度尼利单抗与维迪西妥单抗均为我国原研创新药物,且在本研究中为受试者免费用药。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已提前达到预设的有效性终点,我们可以明确告知患者该方案确实有效,兼具临床获益与经济可及性。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各位同道进一步关注OCCC这一特殊亚型。在欧美地区,OCCC属于极罕见肿瘤,许多妇科肿瘤医生可能一生仅见十余例,但在中国及亚洲地区,它却是相对常见且高致死性的类型。因此,我们更应依托自身人群基础与科研力量,持续推动本土创新研究,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患者的治疗策略,为患者争取更长生存与更高质量的生命。

李晶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瘤专科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博后合作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腹膜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妇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哈佛医学院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日本肿瘤学会(JSMO) 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强生全国青年医师手术视频比赛第一名;

连续4年执笔完成中国抗癌协会妇瘤腹腔热灌注指南和专家共识,带领团队探索形成了妇瘤腹腔热灌注治疗的中国模式,获得广州市临床重大技术项目资助,成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cogene, BJOG, Gynecologic Oncology发表;

连续3年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妇瘤医生参与日本肿瘤学年会分享研究成果;

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相关成果已被ASCO指南、EAGOT指南引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基金3项;

大咖点评

林仲秋教授:在今年的ESMO大会上,逸仙妇瘤团队李晶教授公布的DAB-OCCC研究展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结果:在13例可评估的OCCC患者中,ORR高达69.2%,DCR达到92.3%,显示了较高的疗效水平。这一结果有望在复发或铂耐药OCCC的治疗取得突破。

卡度尼利单抗作为本研究方案的核心药物,其PD-1/CTLA-4双靶点协同机制充分释放了免疫治疗潜能。该药通过双通路免疫激活,实现了T细胞功能重塑与免疫微环境再平衡,从而在“热肿瘤”特征的OCCC中展现出抗肿瘤活性。其与维迪西妥单抗及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应用,进一步实现了“1+1+1>3”的多机制协同增效——既增强了免疫效应,又改善了肿瘤微环境通透性,为多维精准免疫联合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总体来看,DAB方案不仅代表了中国原创免疫药物在妇科肿瘤领域的一次临床突破,也为OCCC这一长期处于“治疗真空带”的患者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卡度尼利单抗有望进一步拓展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甚至其他领域肿瘤中的应用前景,为全球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源自中国的创新答案”。

林仲秋 教授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首届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教授

澳门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澳门镜湖医院妇产科顾问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卫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第6,10版编委、第7-9版副主编,高教出版社成人教育《妇产科学》主编,《宫颈癌手术技巧图解》、《外阴癌2024林仲秋观点》、《逸仙妇瘤化疗手册》、《逸仙妇瘤诊治流程》、《逸仙妇瘤围手术期处理》、《宫颈腺癌诊治规范和病例精解》、《宫颈癌患者指导手册》等30多部医学专著主编或总主编。

来源:胡博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