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秉壮志,椽笔写山河!致敬“当代雷锋”周文宗的赤子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9:23 1

摘要:当近80岁的年轮刻满岁月沟壑,当退休后的时光本可安逸流淌,有一位共产党员却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在2025年8月19日-10月26日68天里交出37篇励志新闻的滚烫答卷(包括16篇6000至20000字的长文)如惊雷破阵,篇篇登陆百度热搜,让“奋斗”二字在新时

宁波开放大学退休副教授朱家华

当近80岁的年轮刻满岁月沟壑,当退休后的时光本可安逸流淌,有一位共产党员却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在2025年8月19日-10月26日68天里交出37篇励志新闻的滚烫答卷(包括16篇6000至20000字的长文)如惊雷破阵,篇篇登陆百度热搜,让“奋斗”二字在新时代的屏幕上熠熠生辉。

他,就是周文宗,一位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刻进生命、把“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化作行动的“银发先锋”,一位用五十年坚守诠释“共产党员”四个字重量的“当代雷锋”。

有人说,耄耋之年该是“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可周文宗偏要做“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行者。他的精力旺盛得让人惊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多不超五小时,夜幕里的灯光是他与时间赛跑的见证;今年截至10月30日,已面向全国发表260篇新闻稿件,“新闻快手” 的称号背后,是五十多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从回乡知青时的业余报道,到2011年起每年两三百篇的专业产出,他的笔尖从未因年龄而迟钝,反而愈发锐利地捕捉着人间的温暖与力量。这份“老有所为”不是口号,是凌晨伏案的背影,是键盘上跳跃的指尖,是把“尽责社会”四个字刻进每一个日夜的执着。

更动人的,是他笔下流淌的温度与格局。68天里的37篇报道,没有空洞的鸡汤,全是滚烫的人生:受助学子捧着《敬自己》视频的热泪,十七封书信里藏着的“被需要”深情,五千人次特困生在他的帮扶下走出困境的逆袭……每一篇万字长文都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他“破局为魂”的新闻追求,一头连着无数人对“向阳生长”的渴望。他写《五杯酒敬自己》,是为奋斗者立传;他写《破认知转观念》,是为困境者点灯;他写《深耕五十余载》,是为青年传递“苦学绝活做稀缺者”的信念。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铅字,是能击穿人心的精神火炬,是能照亮逆袭路的人生教科书——因为每一个字里,都装着他“为他人分忧”的赤子心,装着他“点燃青年心灵之火”的大格局。

回溯周文宗的人生轨迹,便知今日的“奇闻”,皆是昨日的“坚守”。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创办四川农村青年新闻讲习班,甘愿做“火种、灯塔、铺路石”,做“开拓荒原撒播精神文化种子的斗士”——那时的他,就把“为回乡高初中毕业生分忧解难”当成使命,帮助成千上万落榜青年成才致富,让“绝望”变成“希望”,让“迷茫”长出“翅膀”。退休后,他又转身成为农村特困生“被需要的人”:联系宁波百川爱心志愿团、宁波希望之光助学群、“清心湖·大爱点亮一切”群、群星竞晖群、四川省黄老五爱心慈善基金会、四川天恩畅行旅行社公司等爱心组织、微信群、爱心企业、朱斐等爱心人士资助五千多人次、金额达五百多万元,把“公益”二字从纸上落到实处;2013 年,中国文明网以“当代雷锋”记录他的事迹;2024 年,他又获评四川省优秀老干部志愿者——从“火种”到“雷锋”,从“讲习班老师”到“特困生守护者”,身份在变,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追求从未褪色。

如今,当我们翻开那一篇篇热搜长文,看到的不只是文字的力量,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海拔:他用“退而不休”的坚守,打破了“退休即落幕”的常规;用“万字长文”的创新,让公益故事有了直抵人心的传播力;用“只争朝夕”的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周文宗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特困学子的求学路,也照亮了更多人“尽责社会”的前行路——他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奋斗的边界,初心才是;岁月从不是退缩的理由,热爱才是。

耄耋之年,仍怀少壮之气;手握椽笔,写尽人间大爱。周文宗用自己的人生故事证明:真正的共产党员,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的“雷锋精神”,永远在“奉献” 与“坚守”中焕发新的光芒。这样的奇人,值得我们永远致敬;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来源:上元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