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疾控最新通报:一种人人都熟悉、却常被忽视的病毒,连续18周高居法定传染病首位。它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却比它们更容易在人群中扩散,尤其在校园、托幼机构如入无人之境。它就是——手足口病。
福建疾控最新通报:一种人人都熟悉、却常被忽视的病毒,连续18周高居法定传染病首位。它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却比它们更容易在人群中扩散,尤其在校园、托幼机构如入无人之境。它就是——手足口病。
这个听起来像“小朋友的病”的传染病,背后藏着不少令人忽视的风险。即便成年人感染,也可能症状明显且恢复缓慢。而真正讽刺的是,很多家庭在感染前的一刻,还在说“这病没什么大不了”。
福建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夏秋交替期,手足口病发病率同比上升了38.6%。其中,5岁以下儿童是最主要的感染人群,但成人、老年人也并非“免疫群体”。
这不是“只有孩子才需要警惕”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应提高意识的公共健康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复杂的事物往往高度关注,对熟悉的小病却掉以轻心。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通过飞沫、接触、粪口途径等多种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扩散。换句话说,一个患病孩子的玩具、毛巾,甚至咳嗽时的空气颗粒,都是病毒的“快递车”。
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短至3天,症状也“迷惑性极强”:轻则发烧、起疱疹,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研究显示,EV71型病毒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类型。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指出,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由于气候湿热,成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区,每年5月至10月是主要流行期。今年尤为特殊,由于人群流动频繁、校园复课早、公众防护松懈,导致传播链加速形成。
很多家长存在一种认知偏差:孩子发烧、手上起疹子,先当成普通感冒处理。等到病情拖延,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这种“经验式判断”正是疾病蔓延的温床。
更令人警觉的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期不止在症状出现时。即便症状消退,病毒仍可在体内滞留数周,通过粪便持续排出。这意味着,一个“看起来痊愈”的孩子,依然有传播风险。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在退烧后立刻送孩子返园,结果造成“班级轮流中招”。
福建一所幼儿园在一个月内有超过60%的孩子感染,其中两例并发脑膜炎。后经调查发现,因缺乏正确的隔离意识,部分“康复”儿童过早返园,成了病毒的“二次放送器”。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也无法通过抗生素治愈,只能靠免疫系统自行清除。这就更突显出“预防”比“应对”更重要的现实价值。
让人警醒的是,成年人感染也不轻松。许多年轻父母、老师在照顾患儿时被传染,症状包括发烧、咽痛、手脚水疱,恢复期长达两周。在办公室、教室等密闭空间,传播链条难以切断。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手足口病虽属于“常见病”,但因其高传染性和潜在并发症,绝不可掉以轻心。而我们对它的轻视,正是传播速度居高不下的根源之一。
2025年《福建省传染病监测季报》显示,仅福州地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增长42.1%,其中重症病例占比上升0.3%。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数据给出的明确信号:疾病的轻重,不取决于名字好听不好听,而在于传播方式与人群易感性。很多人习惯性地将传染病分为“恐怖型”和“普通型”,结果往往是“普通型”悄悄攻陷了最薄弱的防线。
从历史上看,传染病从来都不是强敌,而是“人类过度自信”的试金石。19世纪霍乱大流行,曾因英伦贵族拒绝改造下水道而加速传播;21世纪的手足口病,则因我们对“常见病”的轻视而一再爆发。
防控手足口病离不开“群体意识”。这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需要学校、社区、单位等多方共同努力。比如强化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可疑症状、延迟返校机制,都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但真正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意识。
人类总是愿意为未知恐惧付出高昂代价,却不愿为熟悉风险做出小小改变。手足口病的传播,恰恰暴露了我们在健康管理上的“认知盲区”。不是没有资源,也不是没有制度,而是缺乏对“细节”的敬畏。
而在福建这样一个人口密集、学龄人口比例高的省份,一场手足口病的失控,背后可能是一整代家庭的困扰与压力。这不是一次小病,是一场社会组织力的考验。
让我们直面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不要等到病毒蔓延身边,才想起原来可以早一点预警。
健康的保障,不在于有没有大病,而在于能否防住“小病”的大规模传播。这才是现代社会真正的免疫力。
[1]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省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Z]. 2025年第三季度.
[2] 张丽. 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及其预防策略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5): 603-607.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南(2023年版)[Z]. 北京: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