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开埠以来,这里便成为重庆最早迎接外来的窗口,传教士、外交官、实业家在此驻足;抗战时期,民主人士、文化精英在此汇聚;改革开放后,创业者、数字人才在此扎根。它既是“民主之家”的诞生地,也是现代教育发轫之所;既有西南美专留下的艺术血脉,也有数智园区跃动的创新脉搏。
从上清寺的街巷望向两江四岸,历史烽烟与市井烟火在此交融。
自开埠以来,这里便成为重庆最早迎接外来的窗口,传教士、外交官、实业家在此驻足;抗战时期,民主人士、文化精英在此汇聚;改革开放后,创业者、数字人才在此扎根。它既是“民主之家”的诞生地,也是现代教育发轫之所;既有西南美专留下的艺术血脉,也有数智园区跃动的创新脉搏。
在上清寺,开放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触可感的存在:它是特园中毛泽东与民主人士深夜长谈的烛光,是美专校街青年攥紧车票走向世界的起点,是人民大礼堂围墙拆除时市民捐出的压岁钱,也是“渝事好商量”院子里那杯冒着热气的盖碗茶。
这里始终保持着一种珍贵的平衡——既厚重,又年轻;既坚守根脉,又拥抱外来。直辖数十载,当李子坝轻轨穿楼跃升为世界级网红,上清寺依然以从容之姿,安静而坚定地讲述着属于整个重庆的开放叙事。
01 开放是破壁崇山的城市基因
重庆依山傍水,群山如天然城墙,江水似移动护城河,地理阻隔曾让发展举步维艰。但在上清寺,我们能看到重庆人如何将阻隔转化为动力,以开放胸怀书写“破壁崇山”的史诗。
开埠时期,上清寺一带形成重庆最早的“国际社区”。外国传教士建起教堂、医院和学校,带来西方文化理念。本地商贩与传教士讨价还价的日常场景,悄然改变着传统思维。
1929年,市长潘文华推动修建从通远门到曾家岩的首条公路。工人凿岩跨崖,每日仅推进数米,却终使公路贯通。此后,上清寺从偏僻山城变为商业文化中心,1935年更成为重庆市第三区,奠定区域发展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嘉陵江大桥兴建,1966年建成通车。邓小平“让天堑变通途”的号召激励建设者克服水流湍急、地质复杂等难题。大桥彻底改变重庆交通格局,促进经济联系与城市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上清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却仍保留开放气质。这里西装白领与散步老人并存,现代写字楼与历史建筑交融,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从“洋人街”到公路建设,从区划调整到跨江大桥,每一次突破都镌刻开放印记。这种精神融入城市基因,推动重庆成为西南重要中心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清寺地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地位日益凸显。上清寺作为重庆的重要窗口,必将在新时代的开放浪潮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那些曾经打破地理阻隔的开拓者们或许已经远去,但他们留下的开放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这片热土上,"破壁崇山"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开放发展的篇章必将更加精彩。
02 开放是党的胸襟和气度
上清寺是中国民主党派的摇篮,特园、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桂园构成“民主堡垒”,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开放胸襟。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依托特园修建,藏有5万余件史料,展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的历程。基本陈列“共画同心圆 共圆中国梦”,以1300余张图片、2200余件文物文献,展现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与优越性。
特园:特园:抗战时期重庆的"民主之家"↑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成立,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鲜英将私宅开放为“民主之家”,1945年举办民主会议数百场。此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九三学社前身相继在此区域活动,形成“民主群落”。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常步行往来,播撒多党合作种子。
毛泽东1945年三顾特园,与张澜等民主人士促膝长谈,阐释中共主张,听取建议。《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这份国民党特务监视记录,从侧面反映中共寻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和毛泽东深入敌穴的“弥天大勇”。
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更在于它拥有海纳百川的政治胸襟。从特园的会议桌,到人民政协会议上的掌声,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正如嘉陵江水奔流不息,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放品格也必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升华。
而在上清寺,这种党的开放胸襟和气度,浸润了这里的一切。
03 开放是烽火淬炼的文明火种
沿嘉陵江畔,从求精中学到西南美专旧址,从人民小学到三峡博物馆,每一处都在诉说上清寺文化开放的故事。
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上清寺区域开办教会学校,开启重庆现代教育。1891年,求精学堂在曾家岩创办,后发展为求精中学。1925年,启明学堂更名明诚中学,1988年改建雾都宾馆。
1926年,“西南美专”在张家花园起步,1933年迁至上清寺美专校街。万从木接任校长后,发展美术高师科、音乐系等专业,学生增至400余人,成为西南艺术教育重镇。教师刘国枢培养出罗中立、何多苓等名家,影响中国美术史。
人民小学源于1945年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后落户上清寺。刘伯承命名并题写校训,邓小平夫人卓琳任首任校长。1956年改为普通小学,向工人、居民子女开放,延续“马背上的摇篮”的精神。
三峡博物馆基因可追溯至1951年西南博物院,2005年新馆落成上清寺东侧,守护三峡库区抢救的28万件文物。从服务区域到承担国家战略,再到成为世界窗口,博物馆本身即是文化坚守与开放精神的表达。
从教会学校到人民小学,从战时美专到现代博物馆,上清寺的文化基因里始终镌刻着开放的密码。这种开放不是太平盛世的装饰品,而是烽火淬炼出的生存智慧。这里的教育者选择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用包容的胸怀传承文化。正如嘉陵江水终将汇入长江,这些文化火种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04 开放是一张张出发与归家的票根
美专校街的月台从未挂“长亭”匾额,却始终上演《送别》剧情。对于七八十年代重庆区县青年,上清寺是走进主城、走向世界的起点。
1983年重庆计划单列时,牛角沱汽车站吞吐着区县青年的梦想。他们持“外出务工证明”换取暂住证,这张薄纸比车票更重要。机场通航后,美专校街民航售票点排起长队,民航大巴连接着引擎轰鸣与游子报平安的电话。
1997年直辖前夕,菜园坝火车站单日发送量突破10万人次。直辖夜烟花中,有人退掉回万县的车票,改签去深圳的硬座,相信火车驶向更开放的地方。2002年,上清寺取消外来人口管理费,拆除又一堵“城墙”。
如今年轻人刷手机进站,却仍有些中年人下意识摸口袋,寻找汗涔涔的票根。
所有开放的故事,开头于此,归家亦于此。
05 开放是那堵被拆掉的围墙
重庆人民大礼堂的围墙见证两种开放:1954年落成时免费开放三天,展现新生政权开放姿态;1997年直辖之际拆除,宣告更深层次开放。
1951年,邓小平要求建大礼堂以“重人民当家作主之威”,西南军政委员会拨款200亿元,利用荒地建设。1954年初步建成时开放三天,全面竣工后更名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成为参政议政、重大集会场所。1987年,它入选《比较建筑史》,位列新中国当代建筑第二。
199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围墙建广场,市民捐赠800余万元。婆孙三代捐压岁钱的场景,感动无数人。围墙拆除后,广场开放,2005年三期工程完工,面积达4.2万平方米。
从行政禁区到市民客厅,大礼堂功能演变映射社会理念更迭。开放不是恩赐,而是人民自发共建。
当大礼堂的围墙轰然倒塌,上清寺的街巷便与这座城市的政治中心真正连为一体。从马鞍山荒地到人民广场,从行政禁区到市民客厅,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蜕变,都记录着重庆人对开放包容的不懈追求。而今漫步广场的人们或许不再记得那道围墙的模样,但开放的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06 开放是民主精神的继承和传扬
在上清寺,“渝事好商量”协商机制将议事桌搬到社区院坝,让公交站点、护坡绿化、儿童空间等民生“小事”成为检验基层治理的“大事”。
上清寺街道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创新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坚持“议近不议远、议实不议虚、议小不议大”的原则,聚焦民生关键领域,通过小巷议事、院坝议事、专题议事等多种形式,系统打造“一件事”基层议事品牌,形成“征、审、议、督、评”五步闭环工作法,生动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基层的延续与深化。
在这一机制中,人大街道工委和人大代表发挥着核心组织与引导作用:“征”环节,人大代表依托社区网格深入走访,广泛收集民意,形成“民意清单”;“审”环节,由人大街道工委牵头审核筛选议题,按轻重缓急分级处理;“议”环节,分层召开居民议事会或街道议事代表会议,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协商,推动形成共识性方案;“督”环节,人大代表与居民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对协商成果进行跟踪督办;“评”环节,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进行实效评估,实现议事全程闭环、民意有效落地。
作为基层民主创新的试验田,上清寺通过持续开放治理体系,破解了"代际鸿沟""专业傲慢""参与倦怠"等治理顽疾。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塑造了"人人皆可定义公共生活"的文化自觉。当协商平台成为思想碰撞的熔炉、代际对话的桥梁、专业与民生的转换器,民主实践便超越了程序正义,升华为共建共享的生活方式。这份开放包容的治理智慧,正是中国式基层民主最鲜活的注脚,也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延伸的实践范式。
07 开放是产城焕新的数智密码
上清寺以开放基因驱动城市更新,美专校街改造体现业态、形态、生态渐进重构。
街巷更新重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美专校街保留老店烟火气,通过立面升级赋予传统商业新表达;空置酒店转为青年长租公寓,构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嵌入艺术装置,转化文化记忆。数字工具实现精准治理,优化业态配比。
环球广场大厦以“党建+数智”模式激活创新基因。智慧社区中枢联动物联设备,数字孪生招商系统呈现空置空间方案;“数智经济人才会客厅”集成创客空间,通过积分体系构建成长生态;联动头部企业培育数字化人才,形成三级赋能架构。
当青年创客的代码与历史街巷砖石共振,城市焕新不是建造样板,而是编织生态网络,在开放中永续生长。
美专校街的蜕变证明,当艺术街道遇见智慧基因,当青年社群碰撞历史文脉,这里正生长出产城融合的新范式。
上清寺街道以美专校街为试验场,书写着产城共生的密码:用开放破除空间桎梏,让数智穿透历史地层,使每条街巷都成为创新因子的培育皿。当青年社群的活力注入百年街巷的肌理,城市焕新的真谛已然显现——不是建造完美样板,而是编织持续进化的生态网络。
结语
站在曾家岩步道观景台,看两江交汇航船拖曳白浪,恍见历史长河中无数身影:工程师丈量桥墩,民主人士起草宣言,程序员敲击键盘。他们以不同方式拆解崇山阻隔,让城市始终涌动向外力量。
从破壁崇山到数智赋能,从民主协商到产城融合,上清寺以在地实践诠释开放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太平盛世装饰品,而是烽火淬炼的生存智慧,是人民自发的共建共享,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时代,“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地位凸显。上清寺作为重要窗口,必将继续书写“破壁崇山”故事,开启开放发展新篇章。正如嘉陵江水奔流不息,开放品格亦将随时代不断升华。
来源:莲二爷走断高跟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