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台湾电视圈,中天新闻台主持人卢秀芳近日的一番话掀起波澜。这位资深媒体人在节目中坦然提及“我的父亲是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家族故事,一段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命运轨迹。
在台湾电视圈,中天新闻台主持人卢秀芳近日的一番话掀起波澜。这位资深媒体人在节目中坦然提及“我的父亲是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家族故事,一段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命运轨迹。
卢秀芳的父亲卢会亭,192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47年,18岁的他加入华东野战军,投身解放战争。三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卢会亭随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卢会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他所在的部队参与了金城方向的防御作战,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据卢秀芳回忆,父亲曾告诉她,当时战士们的手脚经常冻伤,棉衣结冰后硬得像铁板。
1951年的一次战斗中,卢会亭所在连队遭遇美军猛烈炮击。他在转移重机枪时被炮弹震飞,左腿被弹片击中负伤。由于战况激烈,伤员无法及时后送,最终他与部分战友不幸被俘。
在战俘营中,卢会亭度过了近两年时间。1953年朝鲜停战后,根据《朝鲜停战协定》,战俘可以选择遣返大陆或前往台湾。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卢会亭最终被安排前往台湾。
“父亲很少谈及那段经历,”卢秀芳在一次专访中说,“但我知道那对他来说是极其痛苦的抉择。”来到台湾后,卢会亭被安排在军眷村定居,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台湾的军眷村,卢会亭结识了当地女子并组建家庭。卢秀芳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里,父亲是来自山东的“外省人”,母亲是台湾本省人。
“家里永远飘着北方的味道,”卢秀芳回忆道,父亲做的山东大馒头、炸酱面,还有那些永远讲不完的家乡故事。尽管身在台湾,卢会亭始终保持着山东人的生活习惯,这也让卢秀芳从小就对大陆有着特殊的感情。
作为台湾知名新闻主播,卢秀芳在节目中公开谈论父亲的志愿军身份,这一举动在岛内引发关注。在政治立场多元的台湾媒体圈,这样的家族背景通常会被刻意回避。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卢秀芳说,“父亲那一代人的经历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她表示,父亲的从军经历让她更懂得珍惜和平,也培养了她对新闻事实的严谨态度。
拥有这样特殊的家族背景,使卢秀芳在报道两岸新闻时具有独到视角。她曾多次参与两岸交流活动,是第一位进入央视演播室参与直播的台湾媒体人。
“两岸之间需要更多理解和沟通,”卢秀芳说,“我父亲的故事告诉我,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而对话才能创造未来。”她认为,媒体在两岸关系中应该扮演桥梁角色,而非制造对立。
卢会亭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影响女儿。卢秀芳说,父亲晚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再回山东老家看看。现在每当我报道有关山东的新闻时,都会想起父亲讲述的家乡。
这个跨越海峡的家庭故事,折射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轨迹。从山东到朝鲜,再到台湾,卢会亭的一生见证了20世纪东亚最动荡的历史时期。而他的女儿如今站在媒体前沿,继续书写着两岸交流的新篇章。
在当下两岸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卢秀芳公开谈论父亲作为志愿军的经历,不仅需要勇气,更体现了一种超越政治藩篱的历史观。这种坦诚或许能为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来源:踏上星光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