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影后”,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无数人记住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
10月份,《靠近我 看见我》上映后,87岁的祝希娟热度迅速上升,然而她的口碑却一再下滑。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影后”,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红遍全国,无数人记住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
在国内奋斗30多年后,却又跑到美国去定居,足足待了10年才回国。
然而,晚年的她却又开始在国内拍戏,还顶着自己的“艺术家”称号,频繁地出现在各大重要场合,被大家质疑成“捞财”。
让人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去美国发展?难道说,她也是“崇洋媚外”之辈吗?
为何去美国定居10年?
祝希娟在没有去美国之前,就已经拿到行业里的多个大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影后,可谓是德高望重。
可她为何要在退休之后,还要去美国定居呢?
1996年,她在深圳的时候,和当时的一家美国公司一起合作拍摄《百老汇100号》。
因为是中西合作的作品,她不得不去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通过这一部作品去展示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生活是怎样的。
为了让自己更贴合角色,她不惜提前一个月去了美国旅游,租下来一个小房子,和当地人一起生活。
语言不通畅,吃得不一样,这些都成为她每天纠结的地方。
可想到自己还要拍戏,只能先融入角色中,去真正地体会中国人在海外的那种孤独又苦闷的生存方式。
聚焦的是普通人,她没有带太多资金出去,反而让她体会到美国普通人对中国人的态度。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可以有另外一条路可以去走,就是利用表演传播一些中国文化出去。
1998年,她和丈夫一同定居于美国,女儿也在国外读书,并且在洛杉矶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去美国后,她积极地学习行业里的一些专业知识,反复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多年来她从未断开和国内的联系,哪怕是定居于美国期间,也回国拍摄多部作品,并且大部分都是和国际接轨的。
很多人会觉得,找到钱后去国外,就是在“崇洋媚外”。她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学习力很重要,传播文化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当她用自己的经历,去作为文化底蕴传播时,前几十年的奋斗,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24岁就做影后
祝希娟的学历不高,她曾在14岁就开始拍戏,上高中后又从老家江西搬迁到上海去居住,原本想要做个农业研究人员,却在家人建议下,做了演员。
1957年,她进入电影学院上课,第三年就参演《红色娘子军》。
导演谢晋跑了五六个戏校去找合适的演员,却始终找不到一位符合他内心描述的人,直到有一天他在上戏看话剧的时候,才发现舞台上的那个女孩,就是自己要找的模样。
她在没有正式表演前,十分执拗地去抠细节,满脸的认真劲儿,让他深深地记住,这也让谢导演有了让她做女主角的冲动。
形象符合,性格也符合,只是不知道她演技好不好?得知谢导演要找自己拍戏,祝希娟第一感觉对方是骗她,可真正进入到剧组后,她又充满期待。
然而,想要演好吴琼花这个角色,对她来说却有些困难。她家里比较富有,家人更是从未让她吃苦过,连一顿饭都做不好,如何演好这个角色?
为此,她给谢导演保证,给自己两个月,绝对能行。转头,她就找到乡下的一位亲戚,在对方家里住着,一起去干活,感受着农村的氛围。
白天干活,晚上就点着油灯,在床上看自己的台词。最终,这部剧上映后,足足拿下6亿人观看的纪录,有些人连续三天去看,影院里座无虚席。
拿到百花奖后,她的好运接连而来,连当时的文坛大家郭沫若也为她提诗词过。
几年后,她又被行业里的一位大师,介绍给上海美术学院的一位老师,两人在艺术上有着高超的见解,情投意合之下,快速步入婚姻中。
无论后来的事业有多成功,她最怀念的却是曾经在学校里的时光,那才是改变她一生的起点。
要“慢慢来”
祝希娟在表演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和演员秦怡脱不开关系。她依稀记得,自己还在读大一的时候,就被分配到话剧剧组里帮助女主角“换衣服”。
《大雷雨》的女主角就是秦怡,作为她的“小跟班”,她经验不多,时常是慌慌忙忙地去准备衣服,又要为她换衣服,才能让对方无忧上台表演。
有一次,她急急忙忙之下,不小心摔倒在地上,秦怡小跑着过来扶起她,表示做什么事情都要“慢慢来”,不要着急。
人一旦着急,就会慌神,事情会做不好。
两人熟悉后,她偶尔会跟前辈请教表演上的一些技巧。对方总是像妈妈一样关心着她的心理状态,从未给她们施加过压力。
后来,她出学校的时候,秦怡还请她吃了一顿饭。也是那一次的深入详聊,足以改变她这一生。
秦怡告诉她,拍戏和做人是一样的,当你有底线才无上限地发展,若是毫无底线,很快就会达到自己的上限。
演好一个角色,重点不在于你演什么,而是你在这个角色中体会到什么。
秦怡的一生,对她都影响颇大。
2016年,她重新回到内娱打拼时,秦怡已经很年迈,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电视台的人,去接她去拍纪录片,她提前两个小时就开始梳妆打扮,以最好状态出现。
她当时担忧对方年迈,身体会吃不消,便全程跟着去了。
即便是身体不舒服,秦怡一样是非常认真地去扮好自己的角色,从不会觉得辛苦,她说活到老演到老,是一种幸福。
她当时也下定决心,自己的晚年不能白白浪费,要把所有的心血都贡献给电影事业。
结语:
回想这一生,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光鲜靓丽。24岁拿到百花奖,45岁又下深圳去创业,带动当地的影视剧发展。
60岁刚退休没多久,又去美国推广中国文化。如今的她,会英文、会做账本、更能在艺术上耐心地去聊更有深度的领悟。
有一次,她把国内的一部佳作带出国外去放,当时外国人看到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想过,中国的文化会那么多才多艺,比他们的节日内容丰富多了。
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她早就撑起“艺术家”三个字。
来源:华夏名人馆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