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的秋天,本该是银杏叶铺满街道的季节,对于一位24岁的幼师来说,却迎来了人生最凛冽的寒冬。一张HIV阳性的确诊单,像一颗炸雷,在她原本充满阳光和童趣的世界里轰然炸响。她想不通,自己生活规律,没有所谓的“不良嗜好”,怎么会和这种病扯上关系?医生的深入调查,揭开
成都的秋天,本该是银杏叶铺满街道的季节,对于一位24岁的幼师来说,却迎来了人生最凛冽的寒冬。一张HIV阳性的确诊单,像一颗炸雷,在她原本充满阳光和童趣的世界里轰然炸响。她想不通,自己生活规律,没有所谓的“不良嗜好”,怎么会和这种病扯上关系?医生的深入调查,揭开了一个由八个认知误区织成的巨大陷阱。
她的朋友圈里,是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是手工课上的奇思妙想,是周末咖啡馆里的惬意时光。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新闻里那个让人同情的角色。她一直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远到只存在于那些“特殊人群”的世界里。她只有一个交往了三年的稳定男友,感情甚笃,这难道还不够安全吗?她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她从未要求,也从未想过和男友一起去做一次HIV检测。她觉得那是互相猜忌,是对感情的亵渎。这份盲目的信任,最终成了最锋利的刀,悄无声息地刺穿了她的防线。她更不知道,她的男友,也从未检测过。
她看着镜子里自己健康的脸庞,不发烧不咳嗽,每年的体检报告都显示一切正常。她坚信,只要看起来健康,那就真的没事。HIV病毒最可怕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此。它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幽灵,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不发出任何声响,却在内部一点点瓦解人体的免疫长城。等到她感到不适,走进医院时,她的免疫系统早已千疮百孔,接近崩溃。她错过了最佳的发现时机,错过了将病毒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机会。
她也曾因为一次口腔溃疡而陷入巨大的恐慌,担心和朋友聚餐时会不会被传染。这种恐惧,源于她对传播途径的无知。她不知道,日常的拥抱、共餐、甚至接吻,根本不会传播HIV。这种不必要的恐惧,反而让她对真正的风险视而不见。她总觉得,艾滋病是男性,特别是男同群体的“专利”,女性感染的比例很低。现实却是,近年来,女性感染者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尤其是在20-35岁的年轻女性中,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女性的生理结构,让她们在性行为中天然处于更易感的弱势地位。
她手机里的社交软件,偶尔用来刷刷存在感,认识些新朋友。她觉得自己很克制,从不主动“越界”。她没想过,网络的另一端,连接着怎样的过去,又隐藏着多少不确定性。风险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无辜”就绕道而行。确诊后的她,一度觉得人生彻底完了,感染就等于宣判了死刑,生活将毫无质量可言。她不知道,现代医学早已将HIV变成了一种可控的慢性病。只要及早发现,规范治疗,感染者完全可以拥有正常的工作、爱情、婚姻,甚至生育,寿命也和普通人相差无几。真正压垮她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由此带来的绝望。
这个24岁幼师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人心中那份“低风险自信”。我们总觉得厄运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总觉得“高危”是别人的标签。病毒不会分辨你的职业、你的外表、你的生活方式,它只寻找任何一个可以入侵的缝隙。一次被忽略的检测,一次对伴侣过往的沉默,都可能成为悲剧的开端。
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认知筑起的防线。别让无知,成为我们最脆弱的地方。
来源:蓝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