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难道大家真的不愿花钱了?其实还真不是,只是消费的“重心”悄悄换了地方,今天就跟你拆透这背后的新逻辑,看看钱到底都流去了哪儿。
打开双十一的预售界面,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加购车里的商品翻来覆去划了好几遍,最后真正点下“付款”的没几样?
这两年不管平台怎么喊“满减”“折扣”“限时抢”,好像都很难像以前那样,让咱们看到便宜就立刻心动。
更明显的是数据,618的成交额此前已出现逆增长,双十一更是连续四年没公布过具体成交数据。
难道大家真的不愿花钱了?其实还真不是,只是消费的“重心”悄悄换了地方,今天就跟你拆透这背后的新逻辑,看看钱到底都流去了哪儿。
一、钱从“传统促销”流向“需求刚需”
先别忙着下“消费力下降”的结论,其实看两组对比就能明白消费的变化。
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衣着类占比约8.7%,到了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服务型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5.9%。
再看2024年双十一的具体情况,有第三方观察数据提到,服饰鞋包类预售加购量同比有一定下滑,而宠物用品、运动装备的搜索量同比有所上涨。
这哪儿是钱花少了啊?分明是大家不再为“凑折扣”盲目下单,反而更在意“买的东西到底需不需要”。
那些能解决情绪问题、满足精神需求的赛道,正悄悄吸走原本流向传统促销的资金。
以前咱们买东西,可能会因为“便宜”“凑单”下单;现在更倾向于“这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是缓解孤独,还是让我更有掌控感,或是能让我开心一点?
宠物、运动、香氛这些领域,其实就是踩中了这些需求,才逆势涨起来的。
二、三大核心需求,撑起消费新增长
第一是情感陪伴需求:养宠比养娃还舍得花钱,不是没道理。
中国宠物行业协会(CPCA)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预估达3020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部分母婴细分赛道规模,且平均每三个年轻群体中,就有一个是“铲屎官”。
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身边的宠物消费早就不是“买袋粮”那么简单了。
小区楼下的宠物美容店,周末总排着长队,给狗狗做次美容的费用,甚至比咱们自己剪次头发还高。
给猫咪选进口粮时,很少有人会纠结单价,反而会逐行看成分表是否含“无谷”“鲜肉”,外卖备注里也常出现“给宠物的餐别放葱蒜”,现在连主流外卖平台都专门开设了“宠物专属餐食”入口。
以前服务人的商业模式,稍微适配宠物需求就能火,比如宠物打车服务,会专门提供“独立笼位”避免宠物应激。
宠物智能家居能远程定时喂粮,还能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宠物动态,甚至有品牌推出宠物玩具盲盒,拆盒时的惊喜感和咱们买人用盲盒没两样。
就连宠物殡葬、宠物保险这些过去少见的服务,在《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中也有明确数据,2024年宠物服务类支出(含殡葬、保险)占整体宠物消费比重达35%。
我身边不少养宠的朋友,每月花在宠物身上的钱超2000元,有时候买宠物零食比给自己买还大方,说白了,他们花的不是“养宠钱”,是为“对抗孤独”买单。
第二是自我掌控需求:运动流汗、养生自救,成了年轻人的新刚需。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周末的朋友圈早就变样了。
以前大家晒的是商场打卡、新买的衣服;现在打开朋友圈,满屏都是瑜伽垫上的拉伸照、骑行队的路线记录,冬天还会刷到滑雪场的雪具自拍。
这股运动热直接带火了相关产业,最典型的就是运动品牌Lululemon,据美股市场雅虎财经2024年实时监测数据,其市值已多次突破600亿美元。
不光是国际大牌,国内运动品牌的居家健身设备也卖得火热,京东官方发布的2024年618消费数据显示,居家健身设备如瑜伽球、动感单车销量同比上涨150%,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居家必备”。
为啥大家愿意为运动花钱?其实想想就能懂,当外部环境没法控制的时候,“改造自己”就成了最靠谱的选择。
能不能瘦下来、有没有马甲线,全靠自己练,没人想错过“用好状态对抗岁月”的机会,而且运动后那种“掌控感”,比买件新衣服还让人踏实。
和运动对应的,还有“一边熬夜一边养生”的自救需求,现在熬夜早就成了年轻群体的常态,但谁也不想让身体“垮掉”,于是“啤酒里泡枸杞”从调侃变成了日常。
2024年夏天,不少奶茶品牌推出的“低卡助排便果蔬汁”销量显著增长,线下超市货架上的艾草足贴、褪黑素软糖也常出现断货。
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养生消费趋势报告》中提到,90后群体每月养生支出平均超800元,且70%的人会优先选择即食燕窝、便携艾草贴这类“懒人养生品”。
其实他们不是突然重视健康,而是怕“熬夜赚的钱不够以后看病”,买这些东西,更多是买份“心里踏实”的安全感。
第三十即时治愈需求:小物件、香氛,撑起了“情绪消费”。
最近逛商场的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变化:以前扎堆的服装专柜旁边,多了不少装修极简的香氛店,像伊索(Aesop)、莱珀妮(LaPrairie)这些品牌,展柜前总有人拿着香薰试闻,单看店铺质感就知道定价不低。
2023年香氛市场有明确的权威数据,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平台及欧睿国际《2023年中国美妆个护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香氛市场规模达8.2亿美元,且年增速稳定在10%左右。
泡泡玛特在《2023年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提到,香氛类产品的“情绪价值”认可度很高,尤其是办公室香薰,2023年销量同比涨幅显著,超60%用户反馈“闻到舒服的味道,工作焦虑会减轻”。
除了香氛,“情绪快消品”也很火,比如泡泡玛特的盲盒,单个盲盒定价几十到上百块,因单价不高,买的时候根本不用纠结。
《2023年消费者行为报告》中还提到,盲盒的“拆盒瞬间”能为用户提供超过90%的情绪价值,拆完发朋友圈还能收获互动,完美契合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现在不少线下小店都在调整经营方向:以前卖大家电、家具,现在转而卖盲盒、小众“情绪徽章”。
其实他们抓的就是“小成本换大开心”的需求,现在的人不缺穿的用的,缺的是“能立刻让自己舒服一点”的小东西。
三、抓住消费新机会
拆完这几个赛道,你大概能明白:现在的消费逻辑早就不是“买便宜”,而是“买需求”了。
宠物能给陪伴感,运动能给掌控感,香氛和盲盒能给治愈感,养生品能给安全感,只要能沾到其中一种需求,就能吸引消费者买单。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其实也是个提醒:双十一不用再为了“满减”硬凑单,优先选“真正能解决自己需求”的东西,反而能少花冤枉钱。
如果想做点小生意,也别盯着传统的大件商品,从“情绪”“陪伴”这些细分需求入手,反而更容易找到机会。
毕竟消费的本质从来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钱花得值不值”。
现在双十一的抢单热情退了,但消费的新机会其实藏在更细的需求里,找对了需求,就找对了消费的新方向。
来源:陈大官人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