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取得显著成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10:35 1

摘要: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和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全国文化中心是

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尹星云)10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和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全国文化中心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们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霍志静表示。

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思想舆论根基更加牢固

“我们强化理论武装,统筹内宣外宣,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霍志静表示。

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在京华大地充分彰显。北京市持续抓好各层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打造贯通理论与实践的“首都大课堂”。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重大活动组织和服务保障充分展现首善品质。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彰显大气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范,充分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市级新闻发布,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着力强化网上正面引导,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效凸显

北京市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果斐然,北京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十四五”以来,三大片区主要场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挖掘宣传好人好事,持续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举荐身边榜样近7万人,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形成精神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北京市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北京全力冲刺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力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成果丰硕。北京坚持保护第一,形成了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世界遗产组织评为示范案例。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提升,首钢园成功实现工业遗存向文化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出新出彩。北京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形成文博新潮流。三条文化带三个文化节、“京杭对话”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让更多群众参与分享,带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创办国际非遗周,北京非遗常态化亮相大型国事活动,屡屡掀起国潮热、非遗热。

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北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会馆有戏”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高地。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大力度支持精品创作、技术创新和平台搭建,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推出“旧书新知”品牌,真金白银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书香京城”蔚然成风。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新空间、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文化资源更加贯通。持续加强文化援建和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最美乡村。在平台搭建方面,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打造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高端平台。

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更高

北京市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产业政策有力有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凸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备案人工大模型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文商旅体融合创造文化新生态,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广泛整合文旅、商务、体育、交通等各类资源,市区协同、部门联动,以举办电影节展、文物大展、体育赛事、节假日文旅活动为契机,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不断强化务实为民作风,全力以赴、接续奋斗,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添翼赋能。”霍志静表示。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