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11月,随着上海的沦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因英美法等国的中立地位而未被日军直接占领,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孤岛”。在这片被日军四面包围的狭小空间内,上海文化界并未沉寂,反而以《孤岛》周刊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一场隐蔽而顽强的文化斗争,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种。《
1937年11月,随着上海的沦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因英美法等国的中立地位而未被日军直接占领,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孤岛”。在这片被日军四面包围的狭小空间内,上海文化界并未沉寂,反而以《孤岛》周刊等刊物为阵地,展开了一场隐蔽而顽强的文化斗争,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种。《孤岛》周刊作为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锋,为全国抗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文化战线的战略转移与坚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迅速行动起来成立救亡协会,统筹全市130余个救亡团体,形成声势浩大的抗战文化动员局面。由郭沫若、夏衍、田汉等戏剧界人士发起组建了13个演剧队奔赴前线深入后方,用精彩的演出激发军民的抗日热情。音乐界成立了“歌咏救亡队”,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唤起了民众的爱国情怀。美术界则创作了数千幅抗日漫画,以直观、生动的画面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鼓舞人们奋起抵抗。
然而,随着11月上海全境沦陷,文化战线不得不转入租界进行隐蔽斗争。尽管公开的、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但文化界的抗战决心并未因此动摇。在上海“孤岛”时期,文化界救亡协会开展抗战文化动员,积极参与并引领文化界抗战的方向,积极传播抗日思想,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抗战文化的先锋阵地与时代印记
1938年3月1日,上海“孤岛”时期文化抗战的重要载体——《孤岛》周刊应运而生,其诞生不仅标志着上海抗战文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新探索,更成为全国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股独特力量。该刊初为半月刊,旨在以较为系统的节奏梳理战局,但随着上海“孤岛”内民众对祖国抗战进程的关切日益加深,自第1卷第4期起,改为周刊,以更加紧密、及时的姿态,搭建起内外信息沟通的桥梁,彰显了其作为抗战文化先锋阵地的敏锐与担当。
《孤岛》周刊汇聚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与强烈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初创时期,由吕绍虞与汪家培两位资深编辑共同担任主编,随着刊物发展,黄孟超、程炎泉和陈允熙等人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编辑团队的力量,为《孤岛》周刊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与学术深度。
在内容设置上,《孤岛》周刊展现了高度的学理性与系统性。自第1卷第8期起,刊物精心规划了“短评”“时论选辑”“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奇闻异事录”“现代史料”“一周大事记”等栏目,这些栏目不仅内容全面、信息丰富,而且注重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抗战动态、理性思考战争意义的平台。通过精选和编发来自各大报刊的优秀通讯报告文章,刊物及时反映抗战的真实情况、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动态以及战局的分析评论,有效满足了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理性抗战意识。
《孤岛》周刊虽非纯文艺刊物,却大量刊载了服务于民族抗战的文艺通讯。这些通讯作品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理性与思想性的提升,通过全面抗战初期战局的整体观照、战火中丰富多样的人物速写以及个人行纪的深刻反映,生动展现了抗战时期的英勇与悲壮,成为抗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战烽火中的文化枢纽与多元动员
在上海“孤岛”这一特殊历史舞台上,《孤岛》周刊不仅扮演了抗战文化先锋的角色,更成为连接各种文化抗战形式的枢纽,引领并协同音乐、戏剧、美术、电影等多元文化力量,共同构筑了一场抗战文化动员。
音乐成为最直接的动员工具。《孤岛》周刊积极报道并推广《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激昂的抗战歌曲,通过文字阐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上海救亡演剧二队的冼星海教唱的《救亡军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弦,救亡歌声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形成了“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的传播盛况。
戏剧界通过多线叙事和精彩表演,生动展现了抗战的波澜壮阔。“一头是真实的战场,另一头是抗战救亡的戏剧”,话剧艺术也“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里层”。《保卫卢沟桥》《打回老家去》等剧目的演出,多次引发全场观众的大合唱,展现了戏剧在抗战动员中的独特魅力。《孤岛》周刊对诸多经典剧目进行了深入报道与评论,不仅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受到抗战的震撼,更通过文字的力量将戏剧的精髓传递给无法亲临现场的读者。
美术界以漫画为武器,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军罪行的作品。《孤岛》周刊刊登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漫画作品,丁聪的《国仇家恨》、张乐平的《侵略者的坟墓》等漫画,以直观、生动的画面深刻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罪行,突破语言障碍,直触民众心灵。这些漫画随着救亡演剧队的演出分赴各地,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宣传手段。
电影界拍摄了《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等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顽强斗志。《孤岛》周刊对多部影片进行详细介绍与影评,在扩大影片影响力的同时,更通过文字的力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抗战的艰辛与伟大。“国事的危急,不允许电影的工作人员再沉默下去了”,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以“团结全国电影界人士,发展电影文化,从事抗敌工作”为宗旨拍摄并展映了无数抗战影片,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
上海“孤岛”文化运动将文化创作与民族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阶层隔阂,使文化成为全体民众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隐蔽斗争实现组织延续,为后续抗战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地下党领导的文化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组织的完整性和战斗力,为抗战文化的持续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孤岛”文化界形成的“专业团体+群众运动”的动员模式被武汉、重庆等地广泛效仿,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增强抗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费泽诚 王 飞)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