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沙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夏友梅因脑溢血抢救无效,于2025年10月28日凌晨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2岁。
昨天(10月29日)
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
官方微信号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沙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夏友梅因脑溢血抢救无效,于2025年10月28日凌晨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2岁。
▲ 夏友梅
公开资料显示,夏友梅于1943年1月出生于上海川沙县(今属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非遗”项目川沙民间故事传承人、“全国故事大王”,他先后创作发表故事作品300余篇100余万字,结集出版了《夏友梅故事集》《夏友梅戏曲故事评论集》等专著,先后获各级各类奖项达200余项
夏友梅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50余年的故事创作、故事表演生涯中取得了卓越成果,曾先后获得“全国群星奖”金奖、“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退休以来坚持为打造“川沙中国故事之乡”作出积极贡献。
这种"讲故事"
也是上海本地非遗文化
作为上海人
你听说过这种非遗文化吗?
川沙民间故事是浦东川沙地区的文化艺术品牌。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川沙民间故事包括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两部分,以浦东方言为基础,口耳相传,讲得出、听得进、记得牢、传得开。演讲时以单人为主,不讲究道具、布景与演员化妆。演讲时一人多角,主要凭借语言、手势和眼神传情达意。
自1557年抗倭英雄乔镗“领筑川沙城堡”至今,川沙民间故事伴随着川沙人民的生产生活、休养生息,历经沧桑460余年。民间传说,轶事逸闻、时事快讯、新人新事,均为川沙民间故事的创作题材。说身边事、讲乡土情,川沙民间故事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就是“故事迷”
对上海民间故事痴迷
在童年时代,夏友梅就是个“故事迷”。起先,他是缠着母亲、姐姐,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讲民间故事;
后来,无论是春晨热闹的茶馆、夏夜乘凉的场角,还是秋午割稻的田头、冬日邻家的灶边,只要有人讲民间故事,他就会凑过去听,像《浦东“宝山”的传说》《浦东百姓抗倭寇》《黄炎培与小普陀》《沈毓庆与川沙毛巾》《抗日勇士东门夺枪记》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时,他还独自步行10余公里,兴致勃勃地赶到川沙县城书场去听艺人说书。
渐渐地,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一个美好憧憬:“长大后,我要做一个优秀的故事艺术家!”
为此,小小年纪的夏友梅开始尝试讲民间故事。很快,扎辫子的女孩、顽皮的男童、纳鞋底的妇女、长胡子的老人竟然都成了他的听众。
初中毕业后,夏友梅回乡务农,他常趁小憩讲个笑话,让大家乐一乐。与此同时,他也从朝夕相处的老伯伯、老妈妈那里学到大量鲜活的歇后语,如“黄浦江上搁跳板——够不着”“飞机浪挂大闸蟹——悬开八只脚”“蚊子咬石臼——动阿勿动”……他每次都及时掏出口袋里的小本子记下,长年累月收录数千条,这使他的故事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实现“华丽转身”
上世纪60年代初期
新故事在申城蓬勃兴起
夏友梅清晰记得:1963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发市文化局《关于上海市郊农村讲故事的情况报告》,提出“今后不但在上海农村要大力提倡故事活动,而且可以在工厂、企业、里弄、学校等基层单位中推广”;于是,通过各区、县文化馆(站)发动,各街道、公社纷纷举办“故事会”。他决心加倍努力,运用新故事来反映社会新风貌。
当年,夏友梅一边自己刻苦钻研,一边认真参加川沙县文化馆的培训,使他的演讲、编撰水平迅速提升,并跻身于沪郊第一批优秀故事员行列。
《故事会》杂志发表的《半把剪刀》《革新迷》《两个稻穗头》等,夏友梅讲得非常生动;
他自己创作的不少新故事,村民们听几次都觉得不过瘾。
1975年,夏友梅被调到川沙县文化馆担任故事专职干部。他从“游击队”变“正规军”后,决心大干一场,常为故事工作忙得废寝忘食。
▲ 1980年,夏友梅应邀在复旦大学为文学爱好者讲课
正因夏友梅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故事工作上,使浦东的故事活动迅速崛起,当地政府于1984年举行了“夏友梅故事工作庆功表彰大会”。
1982年至1992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连续举办10届“上海市故事会串”,各区县文化馆(站)的故事员踊跃参赛。夏友梅率文化馆故事团队通过激烈竞争,成为“常胜将军”,连续8次勇夺冠军,名震沪上。在他带领下创造的“八连冠”奇迹,奠定了浦东川沙以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故事)之乡"的坚实基础。
1990年夏,《上海郊区报》(《东方城乡报》前身)发起评选“上海农村十大故事王”。夏友梅凭借自己故事创作、演讲的雄厚实力,首次称“王”。在朋友向夏友梅表示祝贺时,他这样说,“在我的故事人生中,我视群众文化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因而甘愿为之奉献!”
2004年,夏友梅从文化馆馆长岗位上退休,他表示:“故事艺术是我的生命,为了群众文化事业,我甘愿继续搔破头皮(构思),磨破嘴皮(宣传),跑破脚皮(采风),将继续奋斗!”
2005年,在浦东新区文广局和川沙新镇等的热忱支持下,“夏友梅故事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夏友梅故事艺术学校”正式挂牌。他为了培养小故事员,仍坚持每天上班,双休日也常加班,一直忙得不亦乐乎。
促进长三角故事“联动”
2005年夏,经夏友梅等的精心筹划,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首先发起举办“首届华东六省一市‘川沙杯’故事邀请赛”;从2006年起,这项故事大赛被纳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陆续举办的“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故事邀请赛、“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迎世博故事邀请赛、“缤纷长三角·浦东川沙杯”故事邀请赛等大型文艺活动的成功举办,显示长三角故事艺术已经常性地“联动”。
从1989年上海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举办“夏友梅故事艺术评论会”,到2013年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等联合举办“夏友梅故事艺术研讨会”,表明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他的故事艺术风格已逐渐形成一个文化品牌。
▲ 1991年11月,夏友梅与程十发(左2)等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代表在天安门上合影
网友:
一代故事大王,一路走好!
综合浦东作协、澎湃新闻、上海作家、网友评论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