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2月,位于赤水河畔的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习酒全国经销商、贵州省慈善总会成立“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致力于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和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群体及基层一线年龄较大的劳动者。
3年捐助1900万元
一份慈善基金背后的生态公益
10月21日清晨,赤水河薄雾缥缈,周孝忠踩着露水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旅程。
周孝忠居住在毕节市大方县雨冲乡金门村,尽管已年过六旬,仍日复一日走在巡山路上。
镜头切换到铜仁梵净山,乌江水滚滚东流,68岁的吴正春行走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山林中鸟雀啁啾,松香味扑鼻而来。
吴正春对林场1.2万亩树木如数家珍,泛黄的工作日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树木的树高、树龄、树种记录。
周孝忠、吴正春并不相识,但他们有着两个相同的身份——生态护林员和“习酒·吾老安康”护林员关爱行动帮扶者。
“守护好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我们的工作,没想到大家一直在关注我们,感觉心里暖暖的。”吴正春感慨地说。
2023年2月,位于赤水河畔的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习酒全国经销商、贵州省慈善总会成立“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致力于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和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群体及基层一线年龄较大的劳动者。
9月16日,“习酒·吾老安康—珠江流域护林员关爱行动启动仪式”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举办。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该慈善基金向贵州省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和云南省曲靖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等8个珠江流经地区1750名护林员发放慰问金350万元,用于支持珠江流域护林员的健康保障与生活改善。
3年来,“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以护林员为资助对象,从赤水河流域扩大到乌江流域、珠江流域,累计捐赠1585.88万元,为6700余名护林员发放慰问款物,持续为常年以山为家、与林作伴的护林员送去关爱。
这笔慈善基金,为何将投放群体聚焦生态护林员?
“护林员不仅是林木的守护者,还承担着防范山火、盗伐盗猎和救助受伤动物等责任。但这群‘守绿人’也长期面临着工作条件艰苦、管护难度大、工作强度大、老龄化等挑战。”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总监陈平介绍,多年来的爬坡上坎、顶风冒雨、风餐露宿,是护林员们习以为常的境遇,树木日益青葱的同时,一线护林员的双鬓却逐渐斑白。
为此,贵州省慈善总会与习酒集团联合习酒全国经销商发起“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以“一个人的大山大河”为主题,将50岁以上的护林员作为帮扶主体,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艰辛与贡献,推动形成“关爱老人、尊重劳动者”的社会共识。
贵州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森林资源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镇雄,流经云贵川三地,有着“英雄河”“美酒河”“美景河”的美誉,更是习酒的“母亲河”。
正是周孝忠这样的一线护林员夜以继日默默守护森林资源,让赤水河流域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也让赤水河沿岸白酒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针对各地各流域护林员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通过实地走访、数据采集和多方协作,细化帮扶方案,确保关爱行动更贴合实际需求。
这种“因河施策”的公益模式,不仅提升了帮扶效率,也体现了对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思考,让习酒集团的公益实践超越了简单的资金援助,逐步构建起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生态公益模式。
陈平介绍,慈善基金目前以50岁以上护林员为帮扶目标,后续将扩充至残障老人、退役军人、社区独居老人等群体。
“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吕良维说:“截至今年9月,基金累计投入超1900万元,主要用于向基层护林员发放慰问款物以及购置助老设施设备等扶老助老类公益项目。”
除此之外,2023年9月,“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向陕西省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捐赠100万元,为老人创造幸福美好的晚年;2024年4月,“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项目向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捐赠200万元,用于开展“困境残障老人康助项目”,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习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为载体,习酒集团将继续以“君品文化”为引领,传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君子美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格局。
贵州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公开征集意见建议
10月2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为充分汇集民情民意,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贵州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现正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建议中,征集时间截至2025年11月23日。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贵州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贵州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聚焦建设美丽贵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点围绕“十五五”时期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水、土壤和地下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治理等)、美丽系列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等)、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征集。此外,对其他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无篇幅要求,可针对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建言献策,也可对规划编制的整体思路提出建议,不接受投诉举报类信息。
社会各界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信件建言献策:
电子邮件反馈:邮件主题和附件名请标注为“贵州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意见建议”,发送至邮箱:15797723277@163.com。
书面信件反馈:信封请注明“贵州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意见建议”,邮寄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遵义路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收件人:“十五五”规划专班。
秋日鸟儿觅食忙
10月27日,遵义市仁怀市楠竹林公园,一只红嘴蓝鹊在采食野果。近年来,仁怀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许多野生鸟类纷纷现身城市公园。陈勇 摄(影像贵州)
建设300个智能充换电站
贵阳乌当打造“15分钟绿色出行圈”
“以前每天到处找地方充电,现在充电站多了,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快递从业者。”10月26日,在位于贵阳市乌当区实验小学分校附近的智能充换电站,正在为电瓶车充电的快递小哥李兴华发出感慨。这是乌当区实施的“智充乌当”充换电站建设项目的首个示范站,该项目将在全区建设约300个电瓶车智能充换电站,增加充电端口13400个。
据介绍,早在2024年,乌当区聚焦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与便利性问题,启动“智充乌当”充换电建设项目,作为全区充换电样板工程,由贵阳乌当泉韵旅游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约2.48亿元,打造“安全 智慧 低碳”充换电体系。项目采取“精准滴灌”式布局,首先在乌当区实验小学、城市山水公园小区等人流密集区先行建设,智能站点配备自动识别红外摄像头(30秒内推送电池温度异常警报)、自动灭火装置及烟感报警器,通过数字监控平台实时监控运行状况,有效提升充电安全性。
项目以“解决群众充电痛点、推动绿色出行”为核心,计划2026年年底前实现“15分钟绿色出行圈”全覆盖,针对不同场景分别设计A/B/C三类站点:A类站点位于地铁站、核心商圈,配备充电桩、换电柜、共享充电宝等综合设施;B类站点规模较小,建设在二类路段;C类站点聚焦居民小区,优先满足居民日常充电需求。充电费用采用“居民电价 小时计费”模式,换电实行包月制,兼顾公益性与可持续性,既缓解了居民“充电难”“充电慢”问题,也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
安顺市
累计建成210个“无废细胞”
记者从安顺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安顺市“无废细胞”名单(第四批77个)》于近日发布,包括无废学校8个、无废小区7个、无废公园1个、无废加油站11个、无废医院6个、无废机关27个、无废工厂(绿色工厂)9个、无废景区5个、无废酒店3个。
根据《安顺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结合《安顺市“无废细胞”创建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安顺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与潜力,整体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处置和信息化监管,建立健全全市“无废城市”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与监管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无废文化”氛围。
2022年以来,安顺市各类“无废细胞”建设单位主动申请,牵头单位积极对各类“无废细胞”进行资料审核及现场评估,累计建成“无废细胞”210个。其中,2025年建成“无废学校”“无废工厂”“无废加油站”“无废快递网点”等12类覆盖各领域的“无废细胞”工程99个,从“点”到“面”引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贵阳生态科普馆
解锁“蘑菇新玩法”
10月25日,贵阳生态科普馆第56期“美丽贵阳·山水林城——生态文明主题讲堂”火热开讲。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院长田风华担任主讲人,带领60余名学生和家长,沉浸式探索了绚丽的蘑菇世界。
活动一开始,田风华老师就用一系列千姿百态的蘑菇图片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从能寄生形成“冬虫夏草”的奇妙生物,到穿着“蕾丝长裙”的竹荪,再到像一把把小伞破土而出的鸡枞菌,现场惊叹声和笑声此起彼伏。
当大屏幕上播放蘑菇破土而出的完整历程时,大家仿佛被施了“定身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生命绽放的奇迹。这些神奇的蘑菇可以在树木上“安家”,也可以在草地上“群居”,甚至在水中也能“安居”的本领,让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在“蘑菇盛宴”展厅,刚刚还只在图片上看到的鹿茸菇、金耳、白参等蘑菇,变成了真实的展品,供大家观看、触摸,感受其独特的质感。而虫草酒、清甜的银耳汤、清香的竹荪月饼等蘑菇美食,则彻底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此次活动的压轴环节是亲手种下属于自己的蘑菇。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化身“都市菇农”,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打湿泥土、放入菌包、小心覆土、喷水保湿……一个个充满着期待的蘑菇盆栽在欢声笑语中完成。
习水保护区
发现新物种“习水半蒴苣苔”
近期,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开展植物调查中,发现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一新物种。相关成果由保护区与贵州大学白新祥教授团队合作完成,并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上。
习水半蒴苣苔全株。 (习水保护区供图)
据了解,该半蒴苣苔新种目前仅发现于习水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下,科研团队根据其模式产地,将其定名为“习水半蒴苣苔”。
作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水半蒴苣苔”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丹霞地貌区域的植物多样性,更为探讨贵州喀斯特与丹霞地貌植物的起源演化关系提供了关键材料,进一步凸显了习水保护区在我国物种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王瑶 王剑 徐涛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