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短剧,行业“鲶鱼”来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0:11 1

摘要:今年9月底,小米正式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以“无广告”的纯净体验作为核心差异点,直接吸引了广大用户。

图片来源:百度

小米又开始下海短剧,争取“卷”完各个行业?

今年9月底,小米正式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以“无广告”的纯净体验作为核心差异点,直接吸引了广大用户。

截至目前,围观短剧app的下载次数已经突破百万,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小米的入局,不是一个新玩家的尝试,更像是一条强劲的“鲶鱼”被投入了略显浑浊的池塘。

它凭借自身强大的的品牌流量以及用户基础,想要重新定义短剧玩法,加速短剧行业的洗牌。

放弃广告收益?

互联网时期,不管是哪一种数字内容,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广告之上的,而小米却在入局短剧行业时,打出的第一张牌“无广告”,就直接成了王牌。

对于内容行业,想要内容不断创新产出,就需要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来支持。

广告一直以来是作为内容行业,最稳定的盈利渠道,短剧行业也不例外,一直保持着“看广告免费+会员或单多集付费”两种模式并行。

其中,短剧界top级别的app红果免费短剧,截至25年3月红果免费短剧App的 MAU达1.73亿人,同比增长220%,人均使用时长达19.36小时/月,已经追赶上头部长视频平台,红果平台的单月分账金额超过5亿元

其中盈利点的主要来源之一就在于广告的投放,依靠前贴、中插、暂停页等各式广告进行流量变现,就使得有着强劲的收益体现。

2024年,国内通过看广告免费的短剧的市场规模约为250亿元,同比增长150%;预计2025年将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40%。

但这种广告模式下,许多用户表示很大程度上在观看时割裂了叙事节奏,损害了收看体验。

图片来源:洞见研报——【广发证券】短剧专题报告(四):红果赶超长视频,海外持续高增长

小米一入局,就直接选择了背行:砍掉广告。

想要通过差异化的方式,解决用户体验问题来快速圈地,来抢占用户心智,不断来提高对于小米的用户口碑以及黏性。

这样选择自断一臂,放弃了这一收入来源,理想化地去满足用户,那么就只有找到一份替代方案,支持内容的不断创新,那么小米的短剧业务又将如何实现商业闭环呢?

目前来看,小米并不是想要通过短剧实现短期的流量,而是想要通过长期的生态链支持,实现流量变现。

今年7月,小米就与抖音、万合天宜联合出品短剧《时空合作人》,那时小米就想通过这部短剧作为营销手段,巧妙植入小米生态链的产品,如主角使用小米手机解决危机,家中摆放着小米智能家居等。

许多大厂纷纷入局的初心都是如此,就是想要通过视频流量将自身的产品在悄无声息时得到了宣传,使其生态链有着流量变现,实现“内容即广告,观看即种草”。

如若,将这样的宣传放入短剧内容中,这种模式下用户的忍受界限就极难把握。

过于生硬会引发用户反感,背离了app打造“无广告”的初心。

过于含蓄地进行宣传,那么转化的效果有限,或难以支撑庞大的内容制作与采购成本。

而实际上,无论选择哪条路,小米都面临着一场关于“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的严峻考验。

内容为王的短剧市场

回顾短剧的野蛮生长期,在资本催熟下陷入了“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眼球,大量制作方追逐“霸总”、“逆袭”、“战神”等强爽点、快节奏的模板化剧情,导致大量出现了题材同质化、情节狗血化、价值导向低俗化的问题。

观众在经历了初期的感官刺激后,正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日益强烈。

这一演进路径,就与早年网剧的发展历程不谋而合。

网剧初期同样以“新快爽”为核心竞争力,情节幽默新颖、高能反转,主打碎片化娱乐,力求抓住观众的内心。

然而,随着市场成熟,当其新颖性红利耗尽,短剧开始面临与网剧相似的命题:当最初的新颖猎奇感消退,如何持续留住用户?

当下的短剧行业已初现这一转向,逐渐走向精品化,不再满足于单点的爆款,而是开始构建更复杂的人物关系、铺设更绵长的故事线,甚至推出多季连续叙事。

其实,这场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最大瓶颈,核心指向的是同一个原点:内容质量

无论是单片点播、会员充值,还是超前放映,背后想要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内容质量必须足够高,高到足以让用户心甘情愿地观看甚至付费。

而现在的围观短剧确实没有广告,付费内容也不多,但许多用户表示,里面的短剧剧情都很老旧,不是新颖的剧情,还不如去其他免费短剧app上看。

图片来源:围观短剧

在早年,小米通过战略投资多家影视制作公司,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长剧资源和行业经验。

如今,这些积淀就应该成为了其提升短剧内容质量的关键优势

他所连接的影视从业人员——包括资深编剧、专业演员以及幕后制作团队,均具备成熟的内容创作能力和工业化制作水准。

能够将长剧领域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与视觉表达经验,有效迁移至短剧创作中,从而在剧本深度、制作精度和表演感染力上显著提高短剧的内容门槛。

这不仅有助于小米在制作短剧时,摆脱短剧长期以来“粗制滥造”的标签,更能在“内容为王”的付费时代,凭借这样的高品质来赢得用户的口碑与付费意愿

小米若想在其“无广告”的理想主义道路上走通,就必须依赖这样的专业影视资源的赋能以提升内容品质。

这条路径虽具潜力,却依然漫长,它考验的是小米能否真正将长剧的“匠心”与短剧的“网感”完美融合,实现从形式到内核的精品化跃迁。

小米这条“鲶鱼”的闯入,而短剧的前路依然布满荆棘,“无广告”的商业模式亟待验证,内容品质的飞跃仍需时日。

但这条“鲶鱼”所带来的活力和变局,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短剧向精品化、正规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这场好戏,或许就刚刚开始了。

来源:日晞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