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骡马假日” “连滚带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0:11 1

摘要:网络上,一件事值不值得被讨论,常常是看它能不能引起情绪共鸣,比如愤怒、困惑、感动、厌倦……相比GDP、就业率这些“硬数据”,情绪往往更能揭示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状态。它藏在流行语里,也藏在评论区和短视频里,藏在你看到某句话突然皱眉或舒展的那一瞬间。



今天,情绪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现实”。

网络上,一件事值不值得被讨论,常常是看它能不能引起情绪共鸣,比如愤怒、困惑、感动、厌倦……相比GDP、就业率这些“硬数据”,情绪往往更能揭示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状态。它藏在流行语里,也藏在评论区和短视频里,藏在你看到某句话突然皱眉或舒展的那一瞬间。


而在各种通告中,“情绪稳定”也成了某种统一口径。这反过来提醒我们:情绪,是多么需要被看见与理解。


每到月末,我们会选出几个词——也许是热梗,现象,或者一种模糊却集体感知到的扰动。我们尝试从中抽丝剥茧,记录青年人真实的处境,也看见他们如何理解当下的生活。


文|史靼旺

编辑|阳少




“连滚带爬”


2025 年 10 月 25 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控诉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使用轮椅登机时遭遇不便。



深圳机场在当晚留言致歉,并于深夜发布说明,指出是因为当日远机位停机、设备安全规范要求升降车与舱门需保持 20 厘米高度差,因此造成不便。机场表示将“立行立改”——优先安排轮椅旅客使用廊桥、加强保障人手、试用更合适的登机连接装置。


但接着,深圳机场删除了《情况说明》,并于 10 月 26 日完整公开了涉及此次登机的 84 秒监控片段(后被网友证明流出视频是原素材的 3 倍速,也就是说为了进入这个小门,郑智化实际上用了超过四分钟)。


画面显示确实有 2 至 3 位工作人员协助郑智化登机,但主要还是靠郑智化自己上身力量撑住,自己把自己抬进了机舱。


视频流出后,舆论开始分裂。


我不认为郑的出行,机场有什么问题。郑也要反醒,风波是他自己无端卷起来的。


台湾这些小确幸艺人,P 大点事。


郑智化将自己政治化。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


满口谎言。


都四个人服务一个人了还要怎么样?


以前也接触过残疾人,你对他们特殊照顾他觉得是应该的,你对他的特殊照顾没有达到他心里的预期,他就道德绑架你哦。尤其是这种明星,被众星捧月惯了。


而另一边,也有网友保持着基本的现代文明和良知。


‘连滚带爬’对于残疾人来讲真的是过于夸张吗?另外,深圳机场放出这个视频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希望你这样的人出来帮忙洗一下:你看郑智化过于夸张,深圳机场冤枉啊。


有的人已经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值得怎样被对待。失权的结果之一就是个体对权利完全不敏感,并且还会嘲笑其他试图维护自己权利的人。


真的很难理解现在互联网上的一群人,只要你对公共服务,对公共机构提出批评,他们立马会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制度不容质疑,同时从各个角度攻击提出问题的人。


大家要感谢郑智化,估计这件事之后,深圳机场,甚至全国的航空公司和机场,都会更重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这件事了,之前没有机上轮椅的航空公司,很快就会配备上了。


博主@杨笑汝 的阐释,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这次争论的核心:


郑智化进机舱的视频我觉得很好理解。郑智化希望:我不用惊动任何人,一个人操纵轮椅就把事情办了。结果不行,他只能被别人提溜起来。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本可以靠我自己,却被迫依赖他人的屈辱感。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是:残疾人本该寸步难行,但是他竟然能依靠着他人的“服侍”办成挺多事情,难道不该感激吗。而一些残疾人的认知是:这个社会本应有我的容身之地,本应为我提供方便,而且这种方便应该是固定存在的硬件设施,以便我能独立自主,而不是整出一大群人围着我,让我看起来很像某种拖累。


文军和陈小平,两位长期致力于无障碍设施改善的残障人士,最后都死于“障碍”:文军因无障碍通道堵塞被迫绕道跌落坑中身亡,陈小平则死于无障碍设施破损导致的轮椅侧翻,地点就在深圳龙华。


揪着“连滚带爬”这四个字,确实可以把郑智化定在受害者有罪的柱子上,但是带来的是什么呢?反映问题的门槛会被抬得更高,最终受害的是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甚至伤害不了郑智化,因为他不在这里生活。



“骡马假日”


十月的第一周,国庆长假。每逢一年两次并不太长的“长假”结束,人们总会哀叹连连。以前,这被称为“假期戒断综合症”。但现在,大家在一次次讨论中接近本质——也不是多么高深难懂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中国人的假期实在太少了:假期是畸形的,休息是不被允许的。


博主@_洛文_即刻出逃版 提到:


我们实在无法用短短的八天假期,既要完成一场出游或旅行,又要和朋友们见面,既要和家人团聚,又要参加伙伴们的婚礼,既要完整地进行自我调节,又要花时间让自己尽力地放松休息,既要参加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又要去看自己心心念念的展览。我们越想要这个假期让我们能拥有足以慰藉的充实感受,越是想要获得之前生活之中难以拥有的珍贵体验,就越是会在假期之中感到焦虑和急促,所以即使是放假仍然会放得精疲力竭,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循环式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似乎又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轮回。


不仅如此,连仅有的休息都要被等量交换。有网友质疑:“本该属于我们的福利,为什么要因为节日被剥夺、被交换?”调休及其背后的逻辑,早已深深刻进了人的生活:早起苦读后的草草补觉,报复性的消费代偿,都是它的延伸。


当各类媒体和公众号还在煞有介事地为“节后提不起精神上班”开药方时,年轻人已经不愿再配合这种叙事了。有网友说:“看到这种推文会有种不适感——它们不断强调你的假期多么混乱、你的生活多么不规律,甚至还提到上班恐惧。可难道不是这个社会让大家变成这样的吗?普通人又做错了什么?”


有人问,增加年假能不能解决问题?下面的回复很现实:“年假多又如何?放假不过是换个地方远程办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整座城市被迫停摆时,人们反而会生出一种久违的温馨感——像过年一样。因为只有这短暂的一天,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停下,不必担心缺席的一天会不会有工作找来。


与假期的“短促”相对应,中国人的上班时间却“漫长”得惊人,根据 2024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居民平均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仅有 3 小时 24 分钟。而平日里请个病假、年假,也常伴随着“请假羞耻”——领导嘀咕、同事讥讽,好像休息成了一种特权。什么时候,劳动者正常行使权利变得如此卑微?


“一生的爱人,十二天假期”



金融脆弱性


“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 2 亿人,过半数呈现金融脆弱性特征。”


10 月 8 日,有微博博主摘录了这句话,并试图把它翻译成“人话”——失业2亿多,超过半数没有存款甚至负债。人们再次对中文的博大精深感叹:“连中文都要再翻译一次才能看懂。”


这句话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出自中国人民大学于 2023 年 9 月 19 日发布的《中国灵活就业者金融健康报告》。报告对中国灵活就业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历时三年七个月完成,全国范围内共有 23 万余人参与了调研,其中 55%为灵活就业者,16%为小微企业主,29%为有固定工作收入者。


第一财经》报道,报告揭示了不少新发现:超过半数灵活就业者呈现金融脆弱性,约占 1.1 亿劳动力;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收入和地域等因素后,收入、地域与学历差异最为显著;此外,近三分之一失信人员处于金融困难状态,亟需建立合理的债务纾解渠道。报告指出,金融健康指数可作为失信风险的预警信号。


而在写这词条时,我们仍能看到报告,但已经无法搜索到摘录的原帖。



《无名的人》被改歌词


10 月 6 日的央视中秋晚会,毛不易的《无名的人》被改了歌词。这首歌是电影《雄狮少年》的主题曲,原歌词中普通人的艰辛和无奈被抹去,被改为“正能量”描述。据看过彩排录制的人描述,录制时大屏幕歌词还是原版,也就是说歌手本人也许压根儿不知道这次改动。



网友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


这次改得还蛮好笑的,谁改的啊,感觉像是会篡改史书的人。


呃……从《无名的人》改成了《伟大的神》,这下无名的人是真的不配拥有姓名了。


不愿意承认普通人的存在。


人认为,“感觉有力了很多,原版太消极”,随即引来反对世界上多的是消极但又疲倦活着的人,为什么非要让一切事物都变成虚假的正能量呢?”


改歌词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2022 年的《乘风破浪》,郑智化的《水手》原为“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在节目播出中则成了“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


再往前,有程度较轻的字幕谐音替代。如 2018 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的《告白气球》字幕中,“留下唇印的嘴”改为“留下唇印的醉”;徐佳莹在《歌手当打之年》演唱的《我还年轻我还年轻》,“给我一瓶酒/再给我一只烟”,在字幕上被改为“给我一瓶酒/再给我一只眼”。



地球已突破首个气候临界点


今年,北方的秋天出现「断崖式降温」,导致大批量的燕子无法成功南下避寒,滞留被冻死。而这还将造成明年庄稼大欠收,因为害虫泛滥成灾,没有天敌。


极端天气愈演愈烈。8 月之后迎来了长达两个月的雨季,这是自 1961 年以来最长的雨季;与此同时,华南酷热不止,气温高企至秋分仍未缓解;10 月 9 日的上海网球大师赛上,德约科维奇跑到吐,鲁内热得中暑,辛纳严重抽筋……多位选手因潮湿和酷热导致身体不适而退赛;而在冰岛,全球唯一没有蚊子的国家,第一只蚊子已经登陆。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其实是同一个系统在震荡。根据财新》援引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 10 月 13 日发布《全球临界点报告 2025》,确认地球已突破首个气候临界点,传统气候治理将失效。这意味着地球的自然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状态转变,即使未来降温,也无法完全恢复原状。


报告指出,全球升温即将越过 1.5℃,人类开始进入“危险带”,此后地球系统将不再是线性响应人类活动,而会突然发生结构性跳变,比如冰盖坍塌、雨林枯死、洋流停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没有应对如此极端气候变化的经验。


有网友表示:“挺悲观的,不晓得人类还要突破多少个临界点才能走出增长的幻觉。个人层面现在想到的:尽力去践行一种长期主义的生活方式,选择可持续产品,拒绝消费主义贩卖焦虑,减少浪费,少制造垃圾。”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进步观,不是更多、更快,而是更稳、更久。气候临界点其实是在提醒人类: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鸡排哥”困境


上个月,景德镇“鸡排哥”因长期不涨价的鸡排、独特的售卖话术和善于安抚顾客提供情绪价值而走红。多少人排两三个小时的长队,就为了听鸡排哥说两句话。


国庆假期首日,“鸡排哥”从下午两点出摊,连干四个多小时,累得不想说话,又被指“没了情绪价值”。


上一个类似的人,是去年的理发师晓华——那个“听得懂人话”的女人。今年 10 月 5 日,她的理发店又上热搜,只因门口没人排队。


网友调侃:“去年剪完头发的,今年都去买鸡排了。” 记者问她心情如何,她淡淡答:“心态没变,梦想还是剪不完的头发。”还能说什么呢?


人们抱怨短视频算法让自己沉溺其中,却不愿承认,自己确实爱看这种“小人物”——勤恳谋生、偶被流量眷顾,却注定不会阶级跃升、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怕哥们苦,又怕哥们开路虎。


此番火了之后,鸡排哥可以继续卖鸡排,嫌累也可以不卖了,他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能涨价——哪怕这是非常正常、现代的市场经济逻辑。



越是没有被现代商业文明浸润的地方和人群,越会等待‘鸡排哥’的故事。他们相信,十年不涨价的鸡排,才是世界上的公道人心。人间熙攘,规则更迭,但总得有个小摊,看似未被历史碾过。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open@chinayouthology.comhr@chinayouthology.com

来源:青年志Youtholog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