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开大学的讲台上,一位70多岁的世界级科学家,忽然哽咽,台下听众安静下来,看着他拭去眼角的泪水。
南开大学的讲台上,一位70多岁的世界级科学家,忽然哽咽,台下听众安静下来,看着他拭去眼角的泪水。
这位老人,就是杨振宁。
那天在南开大学讲课,他聊起了去世的母亲,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声音也哑了。
在场有人不解:一个功成名就的古稀老人,为何还会为母亲哭成这样?
“我母亲是旧时代的女子,读书不多。”杨振宁平复一下心情后说道,“但母亲意志坚强,是父亲、我,还有弟弟妹妹们,都比不上的。”
他说,如果没有母亲的启迪,就没有他们兄弟姐妹在学业和科研上的成就。
这个母亲,长相普通,只读过一两年私塾,却让留洋博士的丈夫深爱一生,培养出4个博士子女。
她到底凭什么?
1923年的安徽合肥,一个年轻女子,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目送丈夫远赴重洋。
她叫罗孟华,怀里的是儿子杨振宁,远行的是丈夫杨武之。
杨振宁母亲
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抛弃原配妻子成了“时髦”。罗孟华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个裹过小脚、只读过私塾的旧式女子,而丈夫即将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
她偷偷做了一个决定:如果丈夫变心,她就去教堂当修女。这不是懦弱,而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女人,在绝境中为自己和孩子留的退路。
5年后,杨武之学成归国。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抛弃发妻,反而第一时间让妻儿到上海团聚。见到丈夫那一刻,罗孟华的泪水夺眶而出。
更让杨武之惊喜的是,6岁的儿子杨振宁,已经认识3000多个汉字。
杨振宁小时候
他不敢相信,这个没有文化的妻子,竟在战乱困苦中,为儿子打下了如此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一切,都是罗孟华用最朴素的方法做到的。
在杨振宁4岁那年,她开始用自制的识字卡片,每天教儿子10个汉字。她不懂什么教育理论,只知道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复习,直到儿子记住为止。
“丝毫不敢松懈。”她在晚年回忆时说。
1年后,杨振宁已经认识3000多字。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感慨:“我到现在认的字,也不超过当时母亲教的2倍。”
这还不是全部。
在儿子5岁时,她挨家挨户去求各位叔伯,让杨振宁能跟着堂兄弟姐妹一起上私塾。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中,她常常要带着儿子四处逃难。炮火一停,就赶紧回家,生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杨武之看到儿子的文化基础如此扎实,对妻子充满了感激。这个没有高等学历的女人,用最朴素的方式,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随丈夫到清华园后,罗孟华成了教授夫人中的“异类”。
杨振宁和父母
在留洋名媛和高知女性云集的清华园里,她这个没有文化、裹过小脚的女人,显得格格不入。但她从不自卑,也从不强融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
在清华的14年间,她又生下了4个孩子。要照顾5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当其他教授夫人在喝茶聊天时,她在缝补衣物;
当别人高谈阔论时,她在思考如何用有限的薪水,让家人吃饱穿暖。
她没有学历,但她有执行力;
没有见识,但她有韧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家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大。那个年代动荡不安,到处兵荒马乱,杨武之的工资也是一减再减,全家住在漏风漏雨的竹棚里,生活异常艰难,总是捉襟见肘。
罗孟华白天洗衣做饭,晚上借着昏暗的油灯,给丈夫孩子缝补衣服,冬天手都冻裂了,磨得都是茧。但在她的操持下,一家人始终保持着尊严与温暖。
“母亲就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杨振宁后来这样评价。
她的付出,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5个孩子,个个成才:
老大杨振宁,博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老二杨振平,留美博士;
老三杨振汉,上海交大毕业,后来创办公司;
老四杨振玉,留美博士;
老五杨振复,北大数学系毕业。
一个自称“最没出息”的母亲,却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众多杰出子女。
丈夫杨武之临终前,对子女说:“你母亲一生都奉献给了丈夫与子女。”
杨振宁全家福
这句话,是对罗孟华一生的最好总结。
1973年,杨武之去世后,罗孟华度过了一段孤独的时光,孩子们大多在国外,她常常独自一人生活。
1984年,88岁高龄的她,被杨振宁接到美国住了4个月。这是她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踏出国门。在那里,她参观了儿子工作的实验室。
3年后,罗孟华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丈夫杨武之旁边。
母亲去世后,杨振宁在多个场合提及母亲时,仍会落泪。
杨振宁和母亲
他说:“母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她从来都把丈夫与孩子放在第一位。对她来说,这是绝对的一件事。我想,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变成绝对化以后,就变成一种力量,我从我母亲身上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这种力量,穿越时光,至今仍在打动人心。
杨振宁曾说,科研路上遇到挫折时,他总会想起母亲——那个在战乱年代,用瘦弱肩膀扛起全家,却始终让家里充满温暖的背影。
这位没有留过洋、学历不高的传统女性,其实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她的秘诀不在于如何“培养”天才,而在于如何用整个生命,去守护和滋养自己的孩子。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焦虑孩子的起跑线,没有四处寻求教育秘籍。
她只是日复一日,用认字卡片在孩子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
在逃难路上,用镇定自若教会孩子,什么是坚韧;
用一生的专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坚持。
如今的我们,总在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万分,拼命寻找最好的资源和方法。
但罗孟华的故事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昂贵的补习班,不是超前的课程,而是母亲温暖的陪伴和坚定的身影。
她可能说不出一套教育理论,但她用一生证明了:母亲,才是孩子人生中最温暖、最持久的那盏灯。
来源:玥来玥好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