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在的,虽然印度的军力跟咱们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是因为印度人的民族性格决定,所以印度自媒体人经常会把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对峙的一线设施和军事部署放到社交网站上,以激发印度民众的爱国情绪!而且如果拍摄的是雪山一线的印军情况,效果还会更好。而在社交网站的此类内容
文/胡铁瓜
说实在的,虽然印度的军力跟咱们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是因为印度人的民族性格决定,所以印度自媒体人经常会把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对峙的一线设施和军事部署放到社交网站上,以激发印度民众的爱国情绪!而且如果拍摄的是雪山一线的印军情况,效果还会更好。而在社交网站的此类内容下留言的印度民众也会情绪澎湃地高呼“Jai Hind”。
这张图片是中印边境未定边界线军事实控线附近一个叫“棒拉”山口的位置,图主后方就是印军棒拉哨所营房。
就比如说小说《国家意志》里有这么一个桥段:PLA的火箭炮想要覆盖一个印度装甲旅,但是希望能尽量打到这个旅的旅部。刚好这时候印度随军记者全球直播“旅长从我身边经过”。PLA迅速定位了印度记者的信号位置,先是放了一轮EMP武器,然后放了一轮火箭弹!而现实中类似这个小说桥段的现象在印度那边可谓比比皆是!
在印度的社交圈里,军事设施似乎成了热门打卡点。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几乎成为一种潮流。每当有新的军事设施建成,或是部队换防,总会有一批热情的印度网友前去“探店”。
这些照片背后反映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通过分析数百张这类照片,我发现印军在边境地区的营房建设存在严重缺陷。大部分营房采用简单的彩钢板结构,墙体单薄,几乎谈不上什么保温性能。
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地区,这样的营房冬季室内温度可想而知。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营房的布局杂乱无章,不同功能的建筑随意排列,完全不符合军事部署的基本原则。
不知道为啥,这帮子三哥超级喜欢跟军事设施合影。这张其实是我挑出来没那么敏感的,比这个劲爆的多了去了。
最致命的是,这些军事设施几乎都没有进行有效的伪装。在白雪覆盖的冬季,这些色彩鲜艳的建筑在雪地中格外显眼,成为最醒目的目标。
第一次发现这门道是在X平台上,当时想查拉达克地区的印军过冬情况,随手输了个最常见的印度姓氏“Singh”,再加上“Ladakh military”,点搜索的瞬间我都惊了:满屏全是印军士兵的自拍、营房的日常视频,还有人对着武器装备拍特写,配文不是“今天站岗真冷”就是“新装备到了”。有个叫“Amar Singh”的小伙子,直接发了段在边境哨所做饭的视频,镜头扫过墙角的柴油取暖炉时还特意停留了两秒,那炉子锈迹斑斑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根本扛不住零下三十度的低温。
印军通信塔,柴油发电机组供电,S波段微波接力信道、窄带定向天线用户接入,属于是20年前淘汰的技术
从那以后我算摸出了门道:想查哪个区域,就用“Singh”“Kumar”这类高频姓氏,加上地名或者关键词,比如“Dokala”“artillery”“fuel depot”,保准能扒出一堆有用的东西。就说2017年洞朗对峙那地方,我搜“Singh Dokala”的时候,直接蹦出来上百条结果。有个老哥更实在,拍了段走进营房的视频,从门口的铁丝网到屋里的行军床摆法全拍了进去,连墙上贴的执勤表都清晰可见。
更离谱的是那些“网红式泄密”。今年四月有个印度网红记者,带着摄像机开车直奔棒山口的实控线,全程直播炫耀“我们的公路直接修到边境了”,镜头里不仅拍了印军的临时据点,连远处咱们士兵的位置都扫了进去,还得意洋洋地说“看,他们在拍我们呢”。这种把边境敏感区域当“打卡点”的操作,估计全世界也就印度人能干得出来。
而印度在信息安全管控上的无能,在2019年的印巴空战中就暴露无遗。当时印度军方试图封锁消息,结果事与愿违。坠机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印度空军“阵风”战机的残骸。
其中一段视频显示,一架价值数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完全坠毁,现场浓烟滚滚,消防人员正在紧急灭火。拍摄者甚至近距离拍摄了导弹残骸的特写镜头,这些画面后来都成了分析印度空军作战能力的重要资料。
这种情况在近年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随着智能手机在印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印度民众习惯将生活中的一切分享到社交媒体,这其中就包括他们在军事设施附近的见闻。
印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没有像中国微信、微博这样自主可控的社交平台,又没有建立有效的涉密信息审查机制。大量敏感信息就这样毫无阻碍地流向国际社交平台,成为开源情报分析的绝佳素材。
所以说表面上看,印度的信息管控法律挺全乎的,从2000年就有了《信息技术法》,后来又修该了好几次,2023年还搞了个《数字个人数据保护法案》,又是成立数据保护委员会,又是规定敏感数据不能随便传。可这些全是“纸面功夫”,真到执行层面就拉胯了。
更讽刺的是,印度军政系统的“迷之操作”还不止泄密这一件。去年印媒报道说,印军为了在拉达克过冬,学咱们抗战时期搞了“地道工事”,用钢筋混凝土管道当掩体,说能供暖还能防袭击。结果有士兵发了段地道里的视频,里面又潮又暗,取暖设备就是个小煤炉,烟根本排不出去,还有次是国防工程师被巴基斯坦女间谍用网恋骗走了导弹研发机密,这种在谍战剧里都特么落入俗套的剧情,在印度居然真发生了。
有人总说印度是“大国”,有十几亿人口,几百万军队,可这些“泄密日常”把它的底裤都露出来了:这个国家空有庞大的体量,却没有支撑起体量的骨架。他们能花几十亿美元买阵风战机,却造不出能过冬的营房;能发射间谍卫星,却管不住士兵的手机镜头;能跟美国签情报共享协议,却连自家会议照片都保不住。这就像一个三百斤的胖子,看着吓人,其实连路都走不稳,真要动手,就只有挨揍的份儿!
某个印度“辛格”老哥拍摄的多卡拉印军营房内部照片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泄密大军”还在不断壮大。2024年印度数字媒体营收第一次超过了电视,成了最大的传媒板块,YouTube频道都超过1亿个了,平均每个印度人每天要刷5个小时手机,70%的时间都在看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人拿着手机拍身边的事,管你是军营还是弹药库,只要觉得有流量就往网上发。莫迪政府别说管这些了,连自家征兵政策都引发了全国抗议,民众砸车站、烧火车,军队忙着维稳都来不及,哪有精力盯社交媒体上的照片。
前阵子我还看到个更绝的:有个印度网友发了段海军基地的视频,背景里停着艘护卫舰,他居然对着导弹发射架讲解“这玩意儿威力多大”,镜头还特意拉近拍了型号标识。底下有人评论“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参数啊”,可是印度人却能回怼说“这是展示我们的实力”,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其实吵归吵,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实力展示”,本质上就是把自家底牌亮给别人看。
说实话,每次翻这些印度网友发的内容,我都忍不住想笑,笑着笑着又觉得挺感慨。咱花大力气搞侦察,人家倒好,主动把情报送上门来,还是高清带解说的。有次跟搞军事研究的老伙计聊天,他说现在他们团队一半的边境动态素材,都来自印度人的自媒体,比卫星图还及时。这哪儿是“泄密”啊,简直是印度人在用实际行动帮咱搞“情报科普”。
有人可能会说,这会不会是印度故意放的“烟雾弹”?我刚开始也这么想过,但看了三年就明白了:要是故意的,不可能连高层会议照片、核导弹相关设施(比如之前被瑜伽照片暴露的导弹发射装置)都往外发,更不可能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这种“高产出”。这根本就是骨子里的“自由散漫”和治理能力的缺失造成的,改不了。
还有人担心,印度人哪天突然醒悟了怎么办?我觉得这纯属多余。就说2023年出台的那个《数字个人数据保护法案》,看着挺严厉,其实漏洞一大堆,个人家庭用途的分享直接豁免,政府机构还能以“国家安全”为由自己给自己开绿灯。真要执行起来,只会更乱。再说了,印度人早就把发社交媒体当成生活习惯了,你让士兵不拍营房自拍,比让他不吃饭还难。
其实往深了想,印度人的这种“默默奉献”,反而给咱提了个醒:现代战争拼的不光是武器装备,更是体系和治理能力。你就算有再好的武器,管不住细节,守不住秘密,照样打不赢。印度花天价买装备,却在最基础的信息管控上掉链子,这本身就说明他们根本没搞懂现代战争的门道。
但是不管三哥怎么泄露机密,对咱们来说看笑话的心态可能会更重一些,毕竟就像曾经有个军事专家在某个电视节目上说,咱们从来没把印度当成过对手,这真不是咱们轻敌,毕竟当鼎盛时期的泰森在面对一个饭都吃不饱的未成年人的时候,别说重视了,心里只有同情和可怜!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