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才刚50出头,孩子刚上大学,工作刚轻松一点,生活刚刚开始有点盼头。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梗,像关了灯一样快,让她永远离开了家人。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才刚50出头,孩子刚上大学,工作刚轻松一点,生活刚刚开始有点盼头。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梗,像关了灯一样快,让她永远离开了家人。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天冷了,朋友圈里开始频繁转发“注意保暖”、“小心心梗”的文章,但真正让人警觉的,往往不是科普,而是身边人倒下的那个瞬间。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据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每年冬季,因心梗入院的人数比夏季增加近30%。心梗的突然性,从来不挑人、不讲情面,也不等你准备好。
很多人以为,冷就多穿点,但真正危险的,不只是“冷”。真正致命的,是你冬天里那些看似平常却暗藏风险的行为。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吓你,而是想告诉你:有些事,冬天再冷,也不要做。
不久前,山东一位52岁的大姐,早上在屋外扫雪,突然胸口一闷,倒地不起。送医途中已无生命体征。她常年血压偏高,但没太当回事,觉得“挺得住”。邻居说她前一天晚上还在院子里洗衣服,手冻得通红。
她不是被雪冻死的,是被自己的“能扛”冻出了一次致命心梗。心梗,全称“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导致部分心肌坏死。这不是“心疼”那么简单,而是心脏“没血吃”,直接“饿死”了。
研究显示,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血液变得更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特别是已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病基础的人群,一受冷刺激,血管就像被拉紧的橡皮筋,随时可能断裂。
可偏偏就在这种时候,很多人还在坚持做这4件“致命小事”。
第一件事:清晨空腹出门锻炼“晨练好身体”,这句话听起来健康,其实冬天早上气温最低,人体交感神经最活跃,血压最容易飙升。特别是在清晨5点到8点之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指出,**晨练引发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多发生在气温低于5℃的清晨。**空腹、寒冷、身体尚未“开机”,加上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梗。
特别是中老年人、三高人群,不做热身、直接跑步、骑行或者爬山,是在用命换“健康”。
第二件事:洗澡水太热或太冷冬天很多人喜欢用热水洗澡“驱寒”,但你可能不知道,水温骤变对血管的刺激非常剧烈。
热水刺激会使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血压迅速下降,而洗完澡刚出浴室的那一刻,冷空气又让血管骤然收缩,心脏在短时间内剧烈“震荡”。2020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指出,冬季洗澡引发心血管意外的案例中,70%发生在进出浴室过程中。
而更危险的是,有些老年人还喜欢在洗澡时紧闭门窗,导致室内氧气含量下降,室温过高,身体散热困难,一晕倒就错失黄金抢救时间。
第三件事:忍着冷不穿衣服有些人觉得“穿多了臃肿”,上车脱、下车穿,甚至在室内穿短袖,以为自己年轻能抗冷,却不知道这正是冬季心梗的“温床”。
寒冷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心脏为了维持体温必须加倍工作,以至于耗氧量增加。**但如果冠状动脉本就狭窄,就容易“供不上血”,心肌就会缺血、坏死。
尤其是室内外温差过大,血压波动剧烈,心脏负担瞬间飙升。《中国循环杂志》在2022年一项研究指出,室内外温差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5%。不是你能不能扛,是你的血管能不能扛。
第四件事:熬夜、饮酒、情绪波动大别以为心梗只是“冷”出来的,生活习惯本身就是一把“慢刀”。冬季节日多、聚会多,很多人熬夜喝酒、情绪激动,心率飙升,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和心跳都在超负荷运行。
2023年《北京医学》曾指出,熬夜和过度饮酒是诱发年轻人心梗的两大主因。**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生活方式一旦失控,心梗发作年龄可能提前10年以上。情绪的波动、酒精的刺激,都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很多人拼命工作、拼命生活,却偏偏在最该保命的季节里,把命“交出去”。
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结账”。有些人说:“我这么多年都这么过来的。”但别忘了,心血管不是靠你意志力坚持的,是靠你每天的行为一点点积累的。你看不见自己血管的堵塞,但它一直都在沉默地发生。
《红楼梦》里贾母有句老话:**“人这一辈子,病是从寒中来的。”***古人没有现代医学,但早已认识到“寒”是健康的敌人。而现代研究也证实,寒冷是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指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其他季节高出约21%。这不是偶然,是规律。
很多人以为,心梗发作之前会有明显征兆,其实不然。有将近一半的急性心梗患者,发作前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甚至连胸痛都未必有,尤其是女性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往往一倒下,就是终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生活方式上“断根”,从源头上降低风险,而不是等症状来了才后悔。冬天很冷,冷得让人想缩回被窝。可你不能让你的血管也跟着“缩回去”。
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科学应对寒冷,理性看待身体发出的信号。你可以慢跑,但要避开清晨;你可以洗澡,但别忽冷忽热;你可以喝点酒,但要有度;你可以拼事业,但别拼命。
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黄建始.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摘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3): 209-22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报告[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6): 833-840.
[3] 王辰. 冬季气温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 39(4): 442-446.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