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影响下,宏观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8.5
2025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影响下,宏观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单单第三季度就赚了648.09亿,同比大增45.5%,一个季度赚了上半年6个月的钱。这份成绩单不仅超出市场预期,更彰显了平安在综合金融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增长动能。
今天,观察君结合业务数据与行业逻辑展开聊聊,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中国平安为啥能业绩大增。
核心业务全面开花,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在经济波动里交出了 “优等生答卷”,既然是“优等生”那必然是各门功课表现都非常优秀,没有明显拖后腿的“偏科”。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作为中国平安的压舱石,2025年前三季度表现尤为亮眼。新业务价值达到357.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2%。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平安深化渠道转型的战略布局。代理人渠道通过"做优、增优、育优"的"三优"平台建设,实现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银保渠道则通过开拓优质渠道、扩充高质量队伍、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9%,正在成为新一轮价值增长极。再加上社区渠道,现在近三成半的寿险新收益来自非代理人,多渠道协同发力,为寿险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横向对比中国平安各大业务板块,最让观察君惊喜不是寿险,而是财产险。对于中国平安来说,寿险是其最大的基本盘,也支柱板块,在“存量深耕+增量开拓”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业绩增长和效率提升是有家底作为支撑的;而盘子相对不是特别大的财产险要实现业绩增长,难度就不小,所以更有看点。
整体看,前三季度中国平安财产险收入2,562.47亿元,同比增长7.4%,综合成本率97%,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车险业务作为核心驱动,一直就是中国平安财产险板块里面“最能打”的业务,前三季度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61.16亿元,同比增长3.5%;非机动车辆保险则实现更快增长,保险保费收入901.31亿元,同比增长14.3%,比车险涨得快多了,光这部分就赚了 151 亿(+8.3%),成了产险的 “新赚钱主力”。
另外,中国平安在投资端也表现优异, “理财能力” 明显升级。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获取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相当于多赚了几十亿。截至9月30日,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
中国平安怎么做到的?
在财报里,中国平安做了简单的说明,一方面趁利率合适多买国债,匹配长期负债;另一方面在风险可控时多买股票、基金,抓市场机会;还投了不少优质项目,既帮了实体经济,又多了条赚钱路 ,实现了“稳赚 + 快赚” 两手抓。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生态圈,带来飞轮效应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在《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一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现在有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将来还会有,而原来不具有竞争优势,现在也可能重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传统的金融业务或保险业务,基于“资产驱动负债”的商业模式,不仅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其费差、死差和利差决定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仅能通过拼运营效率来获取短暂的竞争优势,不能构建长期的护城河。
因此,只有“迈向”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打造出“他无我有”的护城河利器。
源于对中国老龄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中国平安的战略定位已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升级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中国平安按照社会公认的“9073”模式,搭建养老服务体系——即90%老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针对90%的居家养老需求,中国平安形成了“到线、到店、到家”的“三到”体系,而对于7%的社区养老和3%的机构养老,平安则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
随着,中国平安的医疗养老战略的深化落地,“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圈给集团的业绩带来了飞轮效应。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1,270亿元,其中医疗险保费收入近588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9月末,在近2.50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8个、客均AUM达6.3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该服务权益客户的1.6倍、4.0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充分体现了生态圈对金融主业的赋能效应。
医疗养老服务与保险有效协同,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经营进展显著。截至2025年9月末,集团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8.7万家。2025年前三季度,超1,600万平安寿险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自营旗舰发展持续向好,北大医疗集团经营持续稳健,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近41.0亿元。其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精益运营管理,全面提升患者服务,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9.4亿元,门诊量超过97万。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供“到线、到店、到家、到企”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9月末,在国内,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7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7万家;合作药店数近24.1万家,全国药店覆盖率超35%。在海外,平安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全球35个国家,超1,300家海外医疗机构。这些布局不仅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更为平安在医疗养老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观察君看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就像中国平安这个庞大系统上的两个飞轮,当各个板块的第一轮转动起来之后,彼此间会形成相互推动的合力,就像咬合的齿轮一样互相带动,越转越顺、越转越快,以独特的系统性优势,带动业绩持续增长。
AI赋能成效显著,成业绩增长“新引擎”
从三季度财报分析,中国平安业务增长和渠道建设都实现了双丰收,中国平安为何能做到?
观察君觉得答案是AI。
过去十多年,中国平安深入实施科技驱动战略,在AI战略上的核心逻辑是AI IN ALL:以海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领先的AI能力,利用AI把整个金融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对于一家并非以AI技术为主业的企业来说,要让AI在垂直领域发挥价值,最关键的点不是算力,而是数据。中国平安数据库沉淀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50亿个人客户;同时,还积累超3.2万亿条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不管是语音、语言大模型,还是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均领先业界。
基于先进大模型和内部海量数据,中国平安造就了强大的垂域优势,突破传统金融、医养服务“时间、空间、成本、效率”的限制,为集团的运营效率提升和客户服务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换言之,中国平安把AI作为创新的关键变量,对金融、医疗、养老的全价值链进行智能化重构,加速推进“AI in all”,有力、有效地重塑生态价值,进而放大了发展的增量,也切切实实带来了可视化的降本增效成果。
在应用层面,AI技术广泛赋能金融业务优体验、控风险、降成本、促销售。
优体验方面,平安产险实现车代渠道89%单件平均一分钟智能出单,非车理赔端到端自动化,63%人伤案件理赔自动化,最快51秒结案;平安寿险打造"111极速赔",闪赔占比58%。
控风险方面,AI赋能保险风控能力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91.5亿元。
降成本方面,AI坐席服务量超12.92亿次,覆盖80%的客服总量;AI代码渗透率达10%,有效赋能研发人员效率提升。
促销售方面,AI智能体赋能需求分析、个性化推荐、话术支持等,辅助销售990.74亿元;构建"AI+人工"智能复效派工体系,辅助保单复效提升23%,延续客户保障。
另外,中国平安AI技术也在促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势能的释放。平安好医生推出“7+N+1”医疗AI产品体系,让智能化融入业务全流程、全场景;打造“保险+居家养老”升级智能适老化设备,主动监测长者居家风险;打造“保险+高端养老”产品与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合作,为长者提供专业照护。
借助这些AI技术,中国平安不仅突破了金融主业的边界,也拓展了健康、养老的新业务范畴,将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的稳健增量,放大了业绩整体向上的能力。
这些探索和战绩无不说明,在中国平安手中,AI不只是先进生产力工具,更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中国平安将AI作为创新关键变量,塑造“保险+科技+服务”新模式,进行多维度、全方位赋能,驱动集团业务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范式转换。
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业绩的“爆发”,一方面,是核心业务转向精细化运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科技赋能,生态破圈让集团整体增量持续放大的结果。
未来,宏观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平安凭借多渠道能力持续释放价值,已为其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壁垒。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中国平安的价值含金量还在上升。
来源:ipo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