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艾滋病似乎是“年轻人”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的数据却悄悄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趋势: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毒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尤其是58岁以后的人群,成为了新的易感人群。
你可能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扎心。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艾滋病似乎是“年轻人”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的数据却悄悄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趋势: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毒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尤其是58岁以后的人群,成为了新的易感人群。
这可不是因为病毒“变聪明”了,而是人们对它的警惕心早已松懈。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那方面的事”已经过去了,防不防护无所谓。但事实是,病菌从不在乎你的年龄,它只在乎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人群感染艾滋病毒的比例持续上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老年人感染人数超过年轻人的情况。
这背后并不是病毒“偏爱”老年人,而是因为这个群体在行为上存在一些高风险因素。比如:
很多独居老人丧偶或离异后,在情感和性生活方面有需求,但由于缺乏健康知识,常常忽视了安全防护。一些中老年人会在外出旅游、跳广场舞、结交新朋友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不正规甚至非法的服务场所。
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艾滋病的认知严重滞后。在他们的认知中,艾滋病是“年轻人乱来才会得的”,自己根本不会碰上。这种认知误区,恰恰成了病毒传播的温床。
58岁往往是很多人退休的年纪。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工作压力没了,空闲时间多了,交际圈也可能扩展了。
不少人开始外出旅行、参加老年社交活动,甚至重新寻找情感寄托。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踏入健康的“雷区”。
一些旅游项目中暗藏的“情色服务”,一些社交场所中有人借跳舞之名行拉客之实。58岁之后的人,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极容易陷入这些高风险行为中。
这个阶段的人对身体还保持着某种“自信”——觉得自己身体挺好,不需要太多保护。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在中老年时期已经逐渐减弱,一旦感染病毒,疾病的进展可能会更快,治疗难度也更高。
虽然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艾滋病,但很多人对它的传播方式仍存在误解。
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中老年人群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
艾滋病毒并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马桶等日常接触传播。但在一些不正规的“按摩店”“养生馆”“足浴店”,如果使用了未经消毒的针具、刮痧板、拔罐器等工具,也可能存在血液传播的风险。
医生才会劝告:过了58岁后,外出时一定要格外注意,不要随意光顾不明身份的服务场所,尤其是那些“门里门外不一样”的地方。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戴套是年轻人的事,自己年纪大了,“都这把年纪了,还讲这个,太尴尬”。但医学告诉我们,性行为的风险和年龄无关,只和是否保护有关。
有些老年人身体激素水平下降,黏膜变薄,更容易在性行为中出现破损,从而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而如果对方携带病毒,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那么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让人更容易被病毒“盯上”。
要从思想上重视它。不要以为年纪大就是“免疫人群”。只要有高风险行为,就有感染的可能。艾滋病没有年龄歧视,谁都有可能中招。
外出时要慎重选择娱乐场所,尤其是那些隐私性强、灯光昏暗、出入人员复杂的地方,一定要保持警惕。如果服务内容让你觉得“说不出口”,那就最好别碰。
重建健康的情感观。很多中老年人丧偶后重新寻找伴侣,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建立新关系时,应当坦诚沟通彼此的健康状况,必要时一起做个检测,给彼此一个安心。
提升自身健康素养。多关注艾滋病相关知识,别再被“这是年轻人才会得的病”这种老观念误导。
医生们在临床中发现,很多中老年感染者在发现自己得了艾滋病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因为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可能会感染,所以从不会主动去做检测。
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比如长期低烧、体重骤降、口腔白斑感染等,才去医院检查,这时已经为时较晚。早期的艾滋病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可怕的地方之一。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如果存在高风险行为,比如有多个性伴侣、曾经接受过不明来源的针灸、纹身、拔罐等服务,可以主动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院做一次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检测是匿名的、免费的,关键是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现在的医学手段已经可以将艾滋病控制为慢性病,只要早期发现、规律服药,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
而在现实中,有不少中老年人因为讳疾忌医,不愿面对,不敢检测,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艾滋病的可怕之处,并不是它有多“毒”,而是它的“隐蔽”和“误解”。
58岁以后,人生尚未进入“黄昏”,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你可以选择继续精彩,也可以因为一时冲动,陷入无尽的后悔。
不碰不明场所,不做无保护行为,定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千万别让“我以为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句话,成为你人生的最后悔。
声明:本文旨在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与研究成果,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文章未涉及任何药品、食物的治疗效果,仅为健康科普之用。关于疾病诊断与治疗,请以专业医生意见为准。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李梅,王志强.老年人艾滋病感染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3):298-301.
[3]陈军,张立.老年人艾滋病感染风险行为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5):471-474.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