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学校附近开服装店的店主,可开店这段时间,一群孩子的言行举止却让她屡屡大跌眼镜。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刷到一条引人深思的视频。
视频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学校附近开服装店的店主,可开店这段时间,一群孩子的言行举止却让她屡屡大跌眼镜。
她在视频里讲述了两件让她难以释怀的事:
第一件发生在国庆期间,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走进店里闲逛,一开口就满是网络烂梗,语气里满是不屑。
瞥见衣架上的衣服,她们撇着嘴嗤道:“狗都不穿”;
瞧见其他客人手里拿的瑞幸咖啡,又皱着眉嫌恶地说:“狗都不喝”;
店员热情上前推荐款式,她们更是毫不客气地怼了句:“太唐了吧”。
这里的“唐”,是网络上对“唐氏综合症”的恶意简称,常被用来嘲讽他人幼稚、愚蠢、不正常等。
如果说这件事让店主满心无奈,那另一件事,便只剩愤怒了。
某天放学时分,几个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打闹着路过店门口,其中一个小男孩突然指着不远处的店主,挤眉弄眼地笑着说:“我就喜欢这种少妇,特有味道”。
话音刚落,他就和同伴们一起肆无忌惮地狂笑起来,丝毫没察觉这话有多不妥。
或许在有些人严重,孩子说烂梗、开黄腔只是 “童言无忌”,没必要上纲上线。
但实际上,他们未曾意识到,这种看似无心的言语习惯,正悄悄将那些“嘴贱”的孩子推向社交的边缘。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则班主任在课堂上怒斥学生的视频。
事情的起因,是班里的一个孩子向老师倾诉,有同学总是追着他喊“唐人”。
一开始,班主任还不明白“唐人”是什么意思,搜了一下才发现,这竟然是一个用来嘲讽他人的称呼。
这一称呼,不仅不尊重患病人士,还伤害了同学的感情。
对此,班主任感到既震惊又愤怒。
在之后的德育课上,她神情严肃地告诉自己的学生: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
我们不能拿疾病当作笑料,更不能用它去攻击他人。
不管你是攻击同学,还是攻击任何人,用疾病来制造烂梗,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暴力,更是对患病群体的极大不尊重。”
如今,不少孩子把满嘴烂梗当 “潮流”,以为踩着网络热词就是个性。
却没意识到,这些带着嘲讽、冷漠的表达,其实正在悄悄割裂他们的社交。
我朋友是初中班主任,最近总跟我念叨班里一个男孩小林。
这孩子脑子灵光,每次月考都稳居年级前三,可班里没几个同学愿意和他多说一句话,连小组作业分组时,大家都默契地绕开他。
朋友起初以为是同学嫉妒他成绩好,直到观察了几次才发现症结:
小林太爱用烂梗 “噎人”,还以为自己很幽默。
小组长提醒他做值日,他肩膀一耸,模仿着某段流行的配音,拖长了调子说:
“就不做,如何呢?又能怎?”
直接把认真负责的小组长噎得说不出话来。
同桌忍无可忍,控诉他未经允许乱动自己的涂改带,并威胁要告老师。
小林非但不道歉,反而轻飘飘地回了一句:
“呵呵,0人在意。”
同桌当场气红了眼眶。
就连有同学虚心向他请教数学题,他也不会好好回答,而是故作高深地玩起梗:
“因为善。”
这没头没脑的三个字,瞬间浇灭了同学求知的热情,也堵上了所有可能展开的友好对话。
有一回,开完家长会,小林的妈妈还特意跑过来问朋友: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学习挺优秀的,可打篮球却没人愿意和他一组?他是不是被校园霸凌了?”
事实上,孩子的世界也有其朴素的规则。
那些不分场合、不顾他人感受的“玩梗”与“嘴贱”,在同伴看来并非幽默,而是满满的冒犯与不尊重。
而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固化,就极易导致孩子被群体孤立。
网上曾有个扎心的话题:“作为老师,什么情况下你会放弃一个学生?”
在众多回复里,有这样几个答案让人看了心里发沉。
有位老师每天兢兢业业,绞尽脑汁帮学生提升成绩,可翻开学生交来的作业时,却在本子里发现一张刺眼的小纸条,上面赫然写着 “有病一样”、“老登”,字字带着恶意。
还有学生写作业敷衍了事,通篇夹杂着 “666”“乐子” 之类的烂梗,字迹更是潦草粘连。
老师压下心头的无奈,温和提醒:“字写得太乱了,放慢点速度,写工整些。” 没想到学生头也不抬,硬邦邦地怼回来:“你管得着吗?”
更让人心寒的是,一位老师发现学生上课走神,便让她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答得一塌糊涂,老师便让她站着听讲,没想到学生竟当场在草稿纸上写起“小作文”,用不堪的脏话与黄腔肆意侮辱老师。
老师怎么也没想到,这般恶毒的言语,竟出自平时看起来如此乖巧文静的孩子之口。
生活中,不少父母的目光总是过度聚焦于孩子的分数,仿佛成绩单上的数字就是教育的全部。
总觉得学习好就够了,认为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等软实力都可以往后放一放。
于是,当孩子口出恶言、习惯性玩烂梗时,家长们总是以“童言无忌”、“开个玩笑”当借口,轻描淡写地放过。
殊不知,这种持续的言语攻击,正在悄然消耗老师的热情与耐心。
当谆谆教诲换来的尽是嘲讽时,再负责任的老师也会感到心寒与无力,最终放弃管教。
而对孩子而言,他失去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引,更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丧失了辨别是非、学会共情的宝贵机会。
还记得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莫小贝吗?
有一回,莫小贝和佟湘玉吵架,客栈的众人想跟她讲道理,却反被小贝一一数落了一番,而且光挑对方的痛处说。
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小贝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佟湘玉道歉,说自己再也不调皮了。
佟湘玉则摸着她的头,告诉她:
“调皮没有关系,但是绝对不能伤害疼爱你的人。
虽然说童言无忌,一次两次可以,三次四次人家就要寒心了,五次六次人家就要说这个娃心地不好,也不值得我们大家对她好。”
的确,良言暖心,恶语伤人。
学习好,从来都不是讲话难听的免罪符。
总是口出恶言,只会引发一些列不好的连锁反应,最后反噬到孩子自己身上,使他的人生路越走越窄。
堪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质量对话的能力是构建积极人际关系的核心。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言语间带着温暖与尊重,自然能吸引到不少贵人,前路越走越宽。
反之,一个嘴毒的孩子,言语带刺,句句伤人于无形,只会使人心生厌烦,唯恐避之不及。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少用烂梗、好好说话呢?
1. 立家规,划定语言“红线”
闺蜜的女儿甜甜是我们朋友圈里公认的嘴巴甜、会说话,经常三言两语就将大人们哄得喜笑颜开。
不仅如此,甜甜还特别能共情别人,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大堆小伙伴。
于是,我特意找到闺蜜“取经”,她告诉我:
几年前,自己和女儿制定了一份“语言文明公约”,其中有这样几条,让我觉得颇具参考价值。
比如:
课堂上禁止打断他人发言;
不用“摆烂”、“躺平”等消极梗;
公共场合中,不许调侃他人外貌或职业,禁用“普信”、“绝绝子” 等夸张化网络词;
家庭聚会中,需使用礼貌称谓,不能拿长辈或同辈开玩笑等等。
很多时候,规矩培养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
有些事,你不教给孩子,一辈子都不会有人告诉他。
2. 打造优质信息环境,切断烂梗传播链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
每天接触优质图文或纪录片1小时以上的孩子,烂梗使用频率比沉迷短视频的孩子低65%,且词汇丰富度高38%。
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信息的“守门人”,多让他们接收优质信息:
首先,所有视频、社交类 APP1(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必须开启青少年模式,并设置独立密码避免孩子自行关闭;
其次,我们提前帮孩子筛选一些可看的内容类型。
比如,纪录片可以选《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微观小世界》等;儿童节目可以选《大风车》《智慧树》等;短视频账号关注“李永乐老师(儿童版)”、“科学实验小达人”等,避免孩子随机刷到无营养内容。
3. 引导孩子表达,升级语言“工具箱”
有句话说得好,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所以,上学期开始,我就会有意识带儿子一起玩“词汇银行”的游戏。
当儿子说“我好emo”时,我会引导他用 “沮丧”、“失落”、“怅然” 等词描述具体感受;
出门旅行看到美景时,我会鼓励他用学到的“层林尽染”、“波光粼粼”等替代“6”、“我勒个豆”等。
一段时间后,儿子的老师告诉我,儿子现在写作文的语言丰富多了,还总能准确使用一些高级词汇。
我也惊喜地发现,过去遇到不满只会说“离了个大谱”、“拴Q”的儿子,现在能准确表达:
“你未经同意进入我的房间,让我感到被冒犯和失望。”
这样的表达不仅清晰传达了情绪,也避免了亲子之间不必要的冲突。
林语堂的《说话的艺术》中,有这么一句话:“懂得修饰自己言辞的人,其实,越活越有出息。”
恰到好处的表达,其实是一把让自己被理解、被接纳的钥匙。
当孩子长大后会发现,课堂上有条理的发言能获得更多认可,职场中得体的沟通能减少协作成本,生活里温暖的话语也能拉近很多亲密关系。
所以,教会孩子好好说话,拒绝烂梗,就是为他装备了一件行走世界的铠甲。
来源:男孩派